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页,包含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和加试题三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本次Ⅰ、Ⅱ卷满分为 160 分,加试题满分为 4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用书写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纸和答题卡上。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及答题纸密封线内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4.作答 1—6 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其余题目必须用书写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去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12 分,每小题 3 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单的作品必须是有代表性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艺术,能够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各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各种类型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它艺术。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近 20 年来,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就连家喻户晓的梁祝传说也将面临传承的困境,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再也找不到梁祝传说的传承者、说唱者,而梁祝文化的“根”在于梁祝传说,故而急需进行保护。关于梁祝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书中第一次记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的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也有梁祝故事,写到梁祝死后化蝶。据专家考证,梁祝传说起源于 1600 多年前浙江省宁波鄞州,梁山伯原为鄞县(即鄞州)县令,清正廉洁,辛劳过度,病死任上。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宋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中,还明确记载梁山伯的生卒年月和立庙时间,说梁山伯终年 21岁,尚未婚配。梁祝传说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