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钩藤定义结核病定义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omplex,简称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最常见的部位是肺脏,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也可以累及肝、肾、脑、淋巴结等器官。钩藤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是人类结核病的致病菌。传染源主要是肺结核,尤其是痰细菌检查发现抗酸杆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染源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吸入的结核菌能否引起感染或最终导致结核病,取决于吸入结核菌的数量、结核菌的毒力和人体肺泡巨噬细胞固有的杀菌能力等。传播途径健康人接触到结核菌后,约2/3接触者经上呼吸道或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而未被感染。1/3接触者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吸入细菌的量大,成为结核潜伏感染者。一旦出现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结核菌可以重新生长繁殖,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病。易感者钩藤全球结核病感染者1/4在中国*数据来自《2015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感染:全球20亿人,中国5.5亿人。患病:全球2000万例,中国499万例。发病:全球960万例,中国100万例。死亡:全球150万例,中国5.4万例。耐多药:全球48万例,中国12万例。结核病为单一传染病原体最大杀手,艾滋病全球死亡人数仅为120万例。钩藤•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患者数约为90万,占全球年发病患者病例数的8.6%,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耐药结核病患者数仅次于印度。•高耐药率是我国结核病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tB)问题日益严重。•2016年我国新发肺结核患者中MDR-TB比例为7.1%,而复治肺结核患者中MDR-TB比例高达24%。中国结核病流行病学现状结核病为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负担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中、低收入国家结核病监测方法TST为首选,且不能被IGRA所替代建议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结核菌素试验主要采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结核菌素制剂50IU/mLPPD供临床结核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使用钩藤1890年,RobertKoch将结核杆菌接种于含5%油的牛肉汤,制成了旧结核菌素(OldTuberculin,OT)。1907年,奥地利人V.Pirquet发明了结核菌素皮肤刮种方法,以此来断结核菌感染和结核病。195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旧结核菌素标准化,规定1TU=1/100mg的国际标准旧结核菌素,即旧结核菌素1mg=100Tu,1ml旧结核菌素=1000mg,1ml旧结核菌素=1000×100=1,u(TuberculinUnit,结素单位)。由于旧结核菌素的特异性不足,早已经被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所替代而停止使用。(一)旧结核菌素(OT)结核菌素试剂研发历程钩藤1928年首次提得结核蛋白,1932年F.Seibert制成实验制品,称纯结核蛋白(TPT)。1934年实际使用的纯结核菌素是经无水乙醚脱水得晶体状纯结核蛋白。因其中可能仍有变性蛋故称为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PPD)。1934年seibert建立硫酸铵盐析法制备PPD。1944年,在美国以此种方法制备的PPD被命名为PPD-S,作为该类型制剂的参考品。1952年WHO将PPD-S定为哺乳类国际标准结核菌素。1955年,WHO与UNICEF委托丹麦血清研究所生产了一大批PPD产品,定名为PPD-RT23并推荐为各国进行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产品。目前,2TU的PPD-RT23被WHO和国际防痨联盟推荐使用,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PPD产品。此后,许多国家都研发和生产出各自的PPD,并在PPD字样之后加后缀以示区别。(二)纯蛋白衍生物(PPD)结核菌素试剂研发历程钩藤(一)免疫机制人体首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对结核菌没有特异性免疫反应。结核菌入侵后在入侵部位,出现炎性病变,称为原发感染,感染部位称为原发灶。从原发感染形成时起,人体在结核菌的刺激下逐渐产生对结核菌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介导,以巨噬细胞为效应细胞的免疫反应,包括巨噬细胞吞噬结核菌以及处理与递呈抗原,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与结合及增殖分化,释放细胞因子,使巨噬细胞激活和杀菌。一般在2~12周后当结核菌数量达103-10/ml时,即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细胞免疫反应。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的机制及特征钩藤(3~6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