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塑料件之缺陷及识别 1. 走料不齐:又名缺料, 塑料件边缘光滑,形状不规则,有不整齐之感。常发生在①离水口最边的地方;②又细又长的骨位。 2. 缩水:因部品收缩导致塑料件表面有凹痕,不平整,对光看显示波浪状,常发生在①胶件厚度不均的地方;②胶厚部位;③柱位,骨位。 3. 披锋:塑料件边缘多出一块很薄的皮,常发生在①分模面;②模具活动芯位;③顶针位,柱位,孔位,扣位。 4. 气泡:塑料件表面有一与周围颜色不同的泡泡,一般分为①由未及时排出之气体、空气、水气形成的气泡;②热冷缩引起的真空泡。透明部品要特别注意。 5. 夹纹:两股以上的料流融合时在塑料件表面形成一条很深之熔结痕。一般发生在多股料汇合处。 6. 射纹:从入水口处开始有多条纹痕向外射,尤以透明件为明显。 7. 烧胶:表面不平,有深色或黑色焦痕,一般发生在难走胶、易困气的部位。 8. 黑点:有黑色之点状杂质在塑料件表面,一般由材料里混有杂料异引起的。 9. 哑色:塑料件表面不反光,不亮,朦胧,尤以透明件易发生。 10. 变色:与签办颜色不对。透明件易变色,一般由色粉材料或调试比例不对,或模温不对引起。 11. 皱纹:塑料件表面有波浪纹,由于树脂向一边流动一边变更引起的。 12. 变形:塑料件扭曲,不平,不直, 一股发生在柱位,骨位,细长胶件,盒状胶件。PP料尤为常见。 13. 用错料:与规定用料不同,可以通过查包装标签,塑料件密度(放水中)及燃烧持续性,火焰和烟的颜色进行识别。 14. 粘模:塑料件的局部残留模腔,致使塑料件塑料出后结构不完整(但不同于缺胶)或因设计模具顶出装置系统欠缺,致使塑料件难以从模腔中顶出,一般发生在薄壁,胶骨位,扣位,胶柱位上。 15. 拖伤:胶件在出模过程中与模腔表面磨擦使胶件表面出现擦花痕迹。一般发生在多胶、柱高、柱底。 16. 多料:因模腔损伤致使胶件表面多出,一般发生在活动科、柱位,顶针位,分模面。 17. 混色:因料不干净或温度过高使胶件表面或内部形成与胶件不同的颜色点(混料不均匀以引起)。 18. 混点:成型胶件表面所出现的杂点(如黑点)、焦点。 19. 顶白:顶针位因顶出速度太快的原因使胶件发白(白点)。 20. 爆裂:成型件出现破碎裂缝现象(如顶出速度或模温度低都可引起)。 21. 尺寸偏差:因模具金型不良或成型条件变化使部品尺寸在公差范围外。 22. 发白:因塑料件难出模而使胶件出现拉白(表面转角位出现白痕),一般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