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度过产褥期科学度过产褥期作为一名妇幼医生,我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生了孩子之后,要不要坐月子?对此我的回答是,月子要坐,但要科学地坐!许多地方都有着坐月子的传统:月子里不能出门、不能下地、不能开窗、不能吹风、不能见太阳、不能沾水、不能刷牙、不能洗澡、不能洗头、不能用吹风机、不能吃蔬菜、不能吃水果、不能抱宝宝、不能给宝宝洗澡、不能看电视、不能用电脑用手机、不能看书、不能做针线……不能这个不能那个,诸多禁忌。科学度过产褥期与之相反,还有一种观念,认为根本不需要坐月子,坐月子只是中国人的恶习。这种观点提倡产后跟正常人一样,该干嘛就干嘛。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面前,大部分中国妈妈迷茫了。这些妈妈的妈妈们,也就是老人,往往是传统月子的忠实捍卫者,督促新妈妈们恪守传统。但这么多的禁忌,让许多准妈妈和新妈妈不寒而栗:整整一个月不能洗澡洗头,如何做得到呢?目录1概述:什么是科学坐月子2产褥期妈妈的生理变化3产褥期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4如何科学“坐月子”5产褥期那些陋习什么是科学“坐月子”?1“月子”只是一个通俗概念,它的医学术语叫“产褥期”。坐月子不是要坐着不动,而是要体现科学对待产褥期的理念,也许把“科学坐月子”替换为“产褥期注意事项”更合适。中外产科著作或教科书里均有产褥期的概念,如美国产科学圣经《威廉姆斯产科学》和国内教科书权威《妇产科学》均规定:产褥期(puerperium)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妊娠前状态(包括形态和功能),这一阶段一般规定为6周(42天)。但是如果产妇怀孕生产过程有特殊情况的,如孕期严重合并症、生产时大抢救的,需要根据情况延长月子。产后子宫复旧时引起的下腹部阵发性剧痛;经产妇多见;产后1-2天出现;持续2-3日消失;哺乳时可刺激宫缩,疼痛加重;不需要特殊用药。生殖系统复旧外阴,阴道充血水肿消失子宫复旧骨盆底肌肉,筋膜张力恢复子宫从分娩前的1000克恢复到未孕时的50克;子宫收缩变硬,逐渐缩小;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未孕大小;产褥期妈妈的生理变化2乳房的变化——泌乳分娩开始后有乳汁分泌;早吸吮,早开奶;吸吮刺激是乳汁不断分泌的关键;坚持母乳喂养——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产后2—3周循环血液恢复血液循环系统的恢复妊娠期间体内水分增多皮肤排出肾脏排出呼吸排出多尿多汗皮肤的变化——多汗产后多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态的虚弱;产后1——2周后恢复至未孕状态;需勤换衣物,避免受凉,不必特殊处理。泌尿系统的变化——多尿产后1周内尿量增多,无需特殊处理;产后易出现尿潴留,尤其产后24小时内。消化系统的变化——易便秘妊娠期胃肠动力减弱,产后1——2周恢复;易口渴:多进流食或者半流食;易便秘: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恢复月经和排卵不哺乳产后6——10周恢复月经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月经恢复延迟,部分哺乳期一直月经不来潮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一般产后月经复潮前多有排卵,要注意避孕(1)产后恶露多,开始的三至四天是鲜红色,渐渐变为褐色,分量渐少而转为淡黄色,要注意勤换月经纸,会阴要用温水冲洗,从前向后,以免将肛门的细菌带到会阴伤口和阴道内。注意观察恶露的量、色、气味变化;血性恶露多,持续时间长恶露发臭、颜色暗褐、污浊掉出膜样或肉样物异常恶露发现恶露异常应及时就医;注意半卧位休息,利于恶露排出。产褥期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3(2)产后尿潴留预防措施:鼓励产后2——6小时内近早排尿多饮水,增加尿量要注意每次的尿液是否排干净产褥期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3(3)产后便秘预防措施:应近早下地活动或做产后健身操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养成排便习惯一旦便秘,可用性质温和的缓泻剂,勿用强泻剂!产褥期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3(4)乳汁与心情心情舒畅,可使乳汁加多。部分妈妈在产后数天会出现情绪低落。原因是体内荷尔蒙浓度的突然变化所致。通常这种产后的情绪低落在短期内便会消失,但若情况持续就应请医生治疗。您的休息要与婴儿同步,孩子睡觉时抓紧时间休息,这样既可得到充分的休息,又可保证足够乳汁。尽量安排家人替您分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