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 见 的 马 寄生虫病防治 一、马副蛔虫病 马副蛔虫病是由马副蛔虫寄生于马的小肠内所引起的,是马属动物常见的一种线虫病,对幼驹的危害十分严重。 马副蛔虫体型大,虫体近似圆柱形,呈黄白色,雄虫长 150-180m m ,尾部卷曲;雌虫长180-370m m ,尾端直。马副蛔虫的发育史很复杂,马从吃入感染性幼虫后,在体内要经过很长的时间(2-2.5 个月)和很复杂的移行(随血液循环经过肝脏、肺脏,再返回小肠寄生),才能发育为成虫。 1.流行病学马副蛔虫病流行甚广,但以马驹感染性最强。老龄以马多为带虫者,散布 2 病原体。感染多发于秋冬季节。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饲养管理有关,厩舍内的感染机会一般多于牧场,特别是把饮料任意散放在马厩地面上让马采食时,更能增加感染的机会。 虫卵对不利的外界环境抵抗力极强。在温度为3 9 ℃时,虫卵可变性死亡;在温度低于1 0 ℃时,虫卵发育停止,但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活力,遇适宜温度条件时,仍可继续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故冬季厩舍内蛔虫卵的存在,为早春季节的感染来源。干燥对虫卵的生存不利。 2 .致病作用马副蛔虫的致病性有下列三个方面: (1 )机械性损失。寄生于小肠的成虫能引起卡他性肠炎和肠黏膜出血,严重时可发生肠阻塞,甚至肠胀裂和肠穿孔。有时虫体钻入胆管或胰管,并引起相应的病症(如胆管堵塞 3 等)。 (2 )幼虫移行时,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和肺出血及炎症。同时可带入其它病原微生物,造成继发感染。 (3 )毒素作用。马副蛔虫的代谢产物及其它有毒物质作用于黏膜时,可引起炎症并导致消化障碍;被吸收的有毒物质对神经系统和造血机能可产生严重影响。 3 .症状主要危害幼驹。病初(幼虫移行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和持续时间不等的咳嗽;常自鼻孔流出浆液或粘液性鼻液,以后(成虫寄生期)呈肠炎症状,消化不良,腹围增大,常有腹痛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肠阻塞或肠穿孔及肠破裂。病畜精神不振,易疲乏,毛粗干,发育停滞,黏膜苍白,甚至发生死亡。 4 .诊断。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发现蛔虫卵 4 即可确诊。死后可在小肠内找到大量虫体。 5.治疗。使用下列药物均有很好的驱虫效果: (1)阿笨达唑(Albendazole),内服,一次量,每 1kg 体重 5mg。 (2)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内服,一次量,每 1kg 体重 50-100mg。 (3)芬苯达唑(Fenbendazole),内服,一次量,每 1kg 体重 5-7.5mg。 (4)甲苯达唑(Mebendazole),内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