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那大镇中心学校王忠教育的功利性现象、多年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现状一直困扰着教育的正常发展,也考验教育者的理性和耐心。直到阅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儿童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及环境,挖掘资源、搭建平台,因势而利导。我们的心理最奇妙之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对事实的看法是我们行动的基础,也是我们人格建构的基础。孩子天性是追求优越的,而社会情感又引导着孩子把对优越感的追求同社会主流价值的追求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就能不断地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中成长起来。但是,因孩子本身能力的差异,使得在对优越感追求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必然会落后,于是出现了放弃成为理想学生、模范学生的儿童。对于这些孩子,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绝不应该放弃,我们必须清楚,他们追求有越感的心理绝不弱于那些正常的孩子。他们只不过把注意力转移到去做其他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们相信,这些事情比较容易成功,且不管这种相信是对还是错。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孩子身上某些闪光点,并努力把这种闪光点当做教育的突破口,鼓励他们在其他领域追求同样的进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只是很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在牵绊着孩子的成长。而这种人为的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学校只把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价标准。简单地说,我们过于重视孩子“才”的培养,而很多时候忽略对孩子“人”的培养。当孩子在这种人为设定的,也许完全不符合自己优势的评价标准中难以获得自己孜孜以求的优越感的时候,很多孩子就会想逃避。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常会做出一些特别的行为,如顽固和无礼,这些行为虽然得不到老师的赞扬,但却可以吸引老师和其他孩子的注意,甚至其他孩子的崇拜。他们会因此把自己视为了不起的英雄。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经常在我们的教室里上演,在这个时候,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很多时候只是作为心理准备情况检验地,这些孩子的问题根源并不都是在学校,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对于这些问题负有教育和校正的任务,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只是孩子早起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对于早期家庭教育出问题而产生的问题孩子,我们教育者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和改变。现实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过于急功近利而采取惩罚的措施进行教育,而实现中,学校教育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