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怎样把“读书”摆到语文学习的高位?一、课上学语文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大多数教师也都是这样教的,现在为什么要提读书呢?温儒敏:现在语文教学普遍都是课堂教学和课文讲解带动整个教学,依赖教材,依赖课文精讲,依赖课后作业操练。对这种普遍的做法,大家很习惯了,已经轻车熟路,习以为常,所谓改革,也就是增加一点学生的活动。有时我们也对此不满意。看来得跳出来想一想: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怎么形成的?是天然合理的吗?为何如“吕叔湘之问”所说,会“少慢差费”?是否应当有所调整改进?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古人学语文从蒙学开始,就是读书为主,先生是很少讲的。从《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左传》等,一路读下来,似懂不懂地读下来,慢慢就读得熟了,由不懂到懂,文字过关了,写作也过关了。这是浸润式的学习,整个身心沉浸在阅读之中,文化的感觉有了,语言的感觉也有了。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区别就在读书。传统的语文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教学体系,也没有教材、课堂精讲和作业操练,但要大量反复地读书,整本整本地读书;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一篇一篇地讲,一次一次地组织活动,唯独很少读书,特别是读整本的书。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传统的以读书为主的方法太过奢侈。现代人要学的东西比古代多,除了语文,还有外语、数理化等,靠古代那种大量读书的浸润式的方法显然不适应了。所以从新式学堂开始,就改为“概论式”的学习,即以课堂的讲习为主,课文的分析作为重点,把各方面的知识加以体系化,以概论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学国文,古典诗文还是占很大比重,不过不同于传统语文学习的办法,不再是一本一本地读,而是一篇一篇地读。这时期的国文学习虽然和传统不一样了,但还是注重读的。五六十年代以后,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也开始突出知识性传授,学习语法修辞和文学常识,加上文选的精读精讲,就成为现在普遍流行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当初设计这种语文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时代变化,力求在有限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具备读写能力。可是采取这种方式,读书就少了。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变化,是为了说明,现有的普遍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并非只是这些年应试教育的产物,它是有历史来路的,它存在不合理的方面,需要反思,做一些调整。怎么调整?适当吸收传统语文教学中好的经验,增加读书量,扭转近百年来语文教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