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六章整车计算及质心位置确定第一节轴荷计算及质心位置确定1、本章所用质量参数说明(Kg )T 底盘承载质量F 底盘整备质量(不含上车装置)NL 有效载荷VA1 底盘整备质量时的前轴荷HA1 底盘整备质量时的后轴荷VA2 允许前轴荷HA2 允许后轴荷HAG2 允许总的后轴荷(驱动轴+支撑轴)NLA2 允许后支撑轴轴荷VLA2 允许中支撑轴轴荷GG2 允许总质量(载货汽车底盘整备质量+上车装置质量 +允许载荷)NL2 允许有效载荷VA3 实际有效载荷(AB+NL )时的前轴荷HA3 实际有效载荷(AB+NL )时的后轴荷)GG3 实际有效载荷(AB+NL )时的总质量NL3 实际有效载荷(AB+NL )HA4 底盘后轴荷(包括所有附加质量例如驾驶员、附加油箱,但不含AB 和 NL )GG4 底盘总质量(包括所有附加质量例如驾驶员、附加油箱,但不含AB 和 NL )NLV 由轴荷超载引起的有效载荷损失HA ü超过允许后轴荷VAü超过允许前轴荷AB 上车装置质量EG 整车整备质量(载货汽车底盘+AB )M 附加质量,例如:M1 驾驶员 +副驾驶员M2 备胎(新、老位置移动时)M3 起重机(随车吊) 、起重尾板等LVA 前轴荷占总质量的比例(% )2、本章所用尺寸参数说明(mm )A、轴距2 A1 、轴距(第一后轴中心线至第二后轴中心线)A 理论理论轴距(只用于3 轴或 4 轴)a1 与轴荷比例(驱动轴与支撑轴之比)有关的从理论轴线到驱动轴的距离W 前轴中心线至驾驶室后围的距离W2 前轴中心线至上车装置前缘的距离X 货厢或上车装置的长度y 均布载荷时最佳质心位置至前轴中心线的距离(AB+NL )y'假设的质心位置至前周中心线的位置y1 驾驶员 +副驾驶员位置距前轴中心线位置y2 备胎(新、老位置移动的距离)y3 起重机(随车吊) 、起重尾板等MHS 附加质量的质心高度GHSL 整车空载质心高度GHSV 整车满载质心高度FHS 底盘的质心高度ABHS 上车装置的质心高度NLHS 允许有效载荷的质心高度2、轴荷计算a)双后轴:a1=A1/2 A 理论 =A+a1 b) 后支撑轴:a1=NLA2 ×A1/HAG2 3 A 理论 =A+a1 c)中支撑轴:a1=VLA2 ×A1/HAG2 A 理论 =A+A1 -a1 示例(一般)对于上车装置比较简单的车辆,例如自卸车、栅栏车或厢式车(未装随车吊、起重栏板等),为实现轴荷的最佳分配,y 值和 y'值应相等,否则会减少有效载荷。此外,一定要遵守法规对车辆轴荷分配及限值的规定。示例 1:4×2 载货车由于安装了一个200L 附加油箱和备胎由中部移到尾部,见图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