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症照护理念以人为中心•指将认识症患者视为一个普通人,尊重他,站在他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他的行为并提供适当的照护。•以人为中心---是1990年代初期,由Tomkitwood教授所提倡的。除脑的疾病还要掌握每个人的健康状态、性格、人生经历、人际关系,然后根据个性化给予合适的照顾方式,理解对方的感受与想法、支援认知症患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1980年代,英国的认知症照护也是以效率为主导,TomKitwood教授则指出应该修正哪种以效率为先的照护模式,改为以患者的个性与生命历程为关注点的照护模式,这种理念提出后对世界各国的照护方式带来了影响。日本的认知症照护理念也是来自Tom教授提倡的以人为中心的照护。认知症人•如果把脑的障碍当成是认知症的主要问题所在,那么照护人员的思考就会被限制。•以人为中心的照护,应该是全面而具个性化的。它能够反应出以人为中心的照护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认知症长辈的独特性和个人视角;它也能够提供一系列的方法,让照护实践更能尊重认知症长者的选择和意愿。会创造出医学这个狭窄的领域里想像不到的结果。以人为中心的照护可以让认知症长辈已经封闭的心复苏回来。认知症照护模式的转换•日本,英国,澳洲等国家过去的认知症照护模式也是以效率为主导,把焦点放到诊断的病名和工作任务上面,而不管照护的人是谁,他们是否还有什么能力。普遍采用的是照护模式是“支配,控制”。与其说是在照护他们,不如说是在控制他们。•比如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间洗澡,什么时间去厕所。被照护的老人就像物件一样被对待,被支配。•转换前的认知症照护模式,这是日本1990年代以前的认知症照护模式。经过不断地改善摸索才有了现在的照护模式。当然这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还需要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大家学习他国的照护经验,学习了解他国的失败的经验也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避免少走弯路。想要改变现有的模式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工作中,如果这么做了,也许会因为没有遵守目前的工作规范受到质疑或嘲笑。需要我们每一个坚持不懈,积极的参与。需要认知症长辈的家人,机构的管理者,照护人员,志愿者等等每一个的努力,来支援认知症长辈能够表达自己的选择和意愿,得到适切的支援,继续尽自己的能力生活下去。认知症的行为因素•在以人为中心的照护理念里,认知症患者的行为不只是受“脑部障碍”单一因素影响,而是同样包含了其它因素,判断认知症患者的行为必须综合考虑脑的障碍,健康状态,生活经历,性格,社会心理学等五大内在环境的要素。还有外部环境的物理环境,人为环境,感觉的刺激,制度的约束。有时会导致周边行为的发生。周边行为也是因为他们的需求的哪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出现。•内部环境的脑的疾患,因为认知机能的下降,认知症长辈就像被浓雾包围,会有很强烈的不安和不愉快的感觉。例如,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不能理解别人说什么,不能顺畅地表达。不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会看到普通时看不到的东西等。•健康状态主要指感觉的机能,疾病,服用药物的副作用。比如让认知症患者身体感到不舒服的要素有感染症,便秘,脱水,营养失调,糖尿病,心疾病等等的合并症的恶化。皮肤疾患的疼痛和瘙痒。药物的副作用,过量服用的影响。还有感觉器官的衰弱的影响也会增加不安和不愉快的感觉。像白内障,绿内障的原因看不清事物,一侧或两侧的听力不好,听不清。眼镜助听器的度数不合等等。认知症的行为因素•生活经历,过去的职业,生活习惯,在意的事物,喜欢的事情,擅长的事情,讨厌的事,不擅长的事情。生活过的地方(社区)等等,这是他们走过的人生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考方式,言行的样式。要想理解眼前的这位认知症长辈,离不开他过往的经历,特别是人生转折点的经历,但要注意的是过去熟练能做的事情,现在不会做了。过去和现在的偏差有的时候会让老人们难过,引起不安和焦虑的情绪。•性格气质,发生同样的事情,对应方法每个人都会不一样。比如,被指责的时候,有的人会逃走,有的人会反击。每个人的行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着以往性格的影响。过去不拘小节的人,就算不理解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