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托幼机构预防性消毒培训汇总主要内容一、目的与意义二、法律依据三、组织管理四、技术措施五、效果评价六、消毒剂的正确选用一、目的与意义贯彻和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流行保障师生健康二、法律依据国家卫计委《消毒管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等托幼机构应当健全健全消毒管理制度,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对室内空气、餐具、玩具和其他活动场所、物品进行定期消毒处理。二、法律依据三、组织管理(一)组织机构校(园所)领导医务(保健)室班级(二)管理制度(三)人员培训时机:集中消毒应在学生离开园(校)后进行工作要有记录、有据可查四、技术措施环境:地板、课桌椅表面、门把手等物品:餐(饮)具、玩具个人生活用品:毛巾、被褥手卫生环境的清洁与处理清洁、干燥是基本要求物体表面与地面:湿式清洁为主,每日1~2次;有明显污垢如血迹、痰迹、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时,污染处先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液喷洒、擦拭或覆盖作用30min以上,再将污物清理于污物桶内作专门处理,然后对整个区域进行有序的清洁消毒空气:通风换气为主正确清洁清洁用具必须分区使用:教室、寝室与卫生间抹布、拖布分开使用与管理,杜绝“一把墩布四处拖,几块抹布到处抹”的清洁方式。清洁消毒应该有秩序、不遗漏、“Z”字形进行,一块区域用一面抹布一次擦完,不宜无序反复擦拭。清洁用具的管理拖(抹)布管理不善,会导致病原菌的传播,成为引发园(校)内感染的隐患。不同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抹)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定期消毒,不得混用。可按颜色进行区域划分和管理。在挂拖布的地方有不同颜色的标贴、在拖布杆上有不同颜色的标示,如:清洁区-白颜色、半污染区-绿颜色、污染区-红颜色等。分区悬挂晾干。拖布的管理老式拖布很难做到彻底清洗消毒。环境和物品常用预防性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方法:阳光曝晒:被褥、衣服、鞋帽等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压力蒸汽或煮沸消毒:金属、玻璃制品、餐饮具、织物或其他耐热、耐湿物品的消毒化学消毒方法(各种消毒剂):适用于物体表面、耐腐蚀的玩具、餐具等。空气的清洁与消毒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空气无污染,通风良好的情况下,通风30分钟,可使室内空气中细菌是减少77.3%~79.3%如空气污染严重,不宜采用自然通风方法。如空气污染严重,不宜采用自然通风方法。空气的清洁与消毒紫外线消毒悬空吊挂:按每m3空间装紫外线灯瓦数≥1.5W,计算出装灯数。因紫外线兼有表面消毒和空气消毒双重作用,可安装在桌面上方1米处。若不考虑表面消毒,可靠顶安装。消毒照射时间:30分钟以上。每天记录灯管应用时间,照射累计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用95%酒精擦拭1次,每半年监测灯管照射强度1次。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时,人不得在室内。空气的清洁与消毒紫外线消毒新灯管的照射强度要≥9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应≥70W/cm2,低于70W/cm2者应及时更换。灯管使用寿命约为1000小时。累计工作时间超过1000小时或接近1000小时或灯管两边发黑,即应更换。通常累计750小时左右就应更换新管,以确保消毒质量。紫外线灯开关位置:室外,且不应与照明灯开关共在一处物体表面消毒地面和墙面:无明显污染地面用自来水湿式拖地1~2次/日,被病原菌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地或喷洒表面使充分作用30分钟后清理干净。桌子、椅子、凳子:无污染时以清洁湿抹布擦拭1~2次/日。被病原菌、肝炎病毒、结核杆菌污染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处理。水龙头、门把手、楼梯扶手:清洁的基础上,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清理干净。厕所表面消毒厕所水龙头、门把手、手接触的门和墙面、地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湿抹)作用30分钟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