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详解演示文稿第1页,共79页。优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2页,共79页。第一部分写作背景(一)关注和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早在1856年马克思就预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来临。1857年,终于爆发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社会将会向哪里去?无产阶级解放的出路在哪里?马克思认为,这一切答案都深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深植于经济生活的现实中。《导言》就是力求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同时通过批判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第3页,共79页。(二)总结和整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问题,他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计划写一部《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一度中断了该书写作。几年后,他结合欧洲革命的实践经验,对作为整个政治运动基础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57年,马克思着手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第4页,共79页。研究从哪里开始?这是马克思准备重新开始工作时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有两个情况在决定答案的时候起了重大作用:他认为,尽管有了一些有效理论,但是经济学仍然缺乏能够借以正确掌握和阐明现实的认识能力的方法;他还感到,在开始写作之前,有必要确立论证以及确立阐释的次序.这些考虑使他更加深入地思考方法问题和为他的研究提出指导原则。结果形成他整个著作中引发最广泛的讨论的手稿之——人们所称的1857年的《导言》(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的一篇总导言)。第5页,共79页。马克思的意图:不是写一篇复杂的方法论论文,而是在读者面前为他自己说清楚,他在漫长的、头绪众多的批判旅程上将遵循什么样的方向。第6页,共79页。这些笔记把要求和目的混合在一起,在短时间内写成(差不多一个星期)。由于其中包含了马克思在认识论问题上最广泛和最详细的声明,《导言》成了理解他的思想的最重要的参考材料,成为解释整个《大纲》的钥匙.第7页,共79页。1857年7月至1858年5月期间,马克思写了经济学手稿,就是后来所讲的《资本论》第一手稿,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要点。1858年下半年,马克思利用这部手稿的有关章节开始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并决定分册出版这一著作。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率先出版。马克思曾经说这部著作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第8页,共79页。第二部分内容阐释在《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思想.资产阶段经济学家割裂生产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永恒的“一般生产”,认为发展变化的只是分配方式,因而往往把分配关系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观点。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入分析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方法。第9页,共79页。主要内容:《导言》共分为四节。第一节,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批判了资产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第二节,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作了辩证分析。第三节,阐述了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方法。第四节,探讨了生产关系、交往关系、国家和意识形态等。着重探讨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10页,共79页。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孤立的个人生产当做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导言》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这里所说的物质生产,指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物质生产。研究物质生产,就是研究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人不是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而是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第11页,共79页。第一节、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析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第一节开篇就宣布了目的,直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