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2007-05-28 14:36:05) 标签:德国 会展教育 分类:德中展览业对比研究 由于我的一篇博文引起了两位老师就会展教育和培训话题的讨论,所以我想就此再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有关德国会展教育方面的情况。 首先“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这个不是我文章的原题目,将我那篇短文冠以这个题目是不太恰当的,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那篇文章介绍的情况只是反映了科隆大学会展教育的情况,具有个案性质,不能简单代表整个德国的会展教育。 1.产学研结合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基础 谈德国的会展教育,我觉得首先要简单介绍两个大背景,一个是德国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情况,第二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情况。谈这两方面情况我们是脱离开会展教育本身泛泛而谈的。 企业为什么需要和大学合作,因为他需要大学对学科前沿领域的把握(教授,研究所),需要大学的廉价劳动力(学生,研究所工作人员),需要挖掘和培养后备人才,需要合理避税,这就是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比如,企业有一个新的项目或者工艺,他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前期工作,仅靠自己的研发部门,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高,转而与高校合作,他可以从高校研究机构层面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持,可以通过高校为该项目雇佣临时工作的学生,而作为高校从接近实践的层面,从获得企业资金支持的层面也很乐意和企业合作,而企业支付给大学研究机构和临时雇佣的学生的费用肯定低于完全靠自己研发该项目的投入。这是从企业本身层面来看。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通过税收的杠杆鼓励这种合作,企业通过这种合作,通过临时雇佣高校学生可以获得减税的实际利益。与此同时,在该领域和行业后备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大学,又可以为自己的企业在形象和品牌层面加分,以上这些就是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 另一方面,德国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其模式大致是,学生在学校注册学习期间,大致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另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如果是中等学历层面的职业教育,其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更长些,企业之所以这么做,同样是从降低人工成本,储备后备人才,减少税收开支三个层面考虑的,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也有明确政策支持,多大规模的企业每年必须有多少个实习生的工作位置,少于规定的基本数量,企业必须缴纳更多的税,让企业感觉与其这样还不如多雇几个实习生划算,政府的该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