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后感 5 篇【篇一】遇到好书,就像遇到一见钟情的恋人。近日整理书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与君分享。待产期间,参加完专业考试,便无所适从。心灵和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位老师推荐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给我,与此书结缘。半年的时间里,连读三遍,意犹未尽。,经典之处,提笔抄写,待到去医院生产的那天中午,记满完了整个 32 开 100 页的笔记本。清洗钢笔,合卷,孩子次日出生。作者岳南先生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独特研究,其耗时 8 年创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分别为南渡、北归、离别),出版后得到海峡两岸读书界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随着抗战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大迁徙,由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前方战火纷纷,后方的中国知识界在抗争中维持着国家的科研、考古、文学创作之路。为中国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大撤退中冒着生命危险,从清华园实验室抢回五十克放射性镭,乔装乞丐一路逃到长沙,校长梅贻琦看到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这批知识分子可谓大师云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刘文典、有数学天才华罗庚、有一代“学阀”傅斯年、有建筑学家梁思成,不胜枚举。物质匮乏、战乱四起,每日在“跑警报”中维持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依然能做出令世界为之侧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为代表的这一批青年栋梁。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庄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细胞剥除手术,震惊欧洲生物界;华罗庚在昆明陈家营半间黑屋子里完成的《推垒素数论》这部数学领域丰碑式的巨著。这是一个艰苦的战乱时代,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知识分子在优美学风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硕果累累。对于学者们当时艰难的生活状况,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感慨道: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学者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已根深蒂固地渗透在社会结构和对个人前途的期望中了。读这部书,可零距离接触大师感受战争年代中国学者的治学精神,可开阔眼界,可从侧面了解抗战那段历史。限于本人才疏学浅,虽书读三遍,犹不能表达作者之意万分之一。【篇二】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这本书看完了,回想起来,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花费了半年的时间。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