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四化建设交流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四化”建设的内容涵盖了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履行职责和发挥职能作用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也是坚持“四个统一”的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效能和长远发展。如何推进“四化”建设,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和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建设好载体。本文通过对XX省XX市XX县区分局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四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之一。一、基本情况食品安全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关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能否坚持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和执法“四个统一”,能否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到实处。XX市工商局XX县区分局近年来始终坚持机制与科技相结合,以大力推广重要商品质量安全监管诚信通系统(以下简称诚信通系统)为载体,积极构建了可全面覆盖、精确监控的重要商品监管信息化网络。诚信通系统的每个终端硬件设备主要是由一台与电话线路相连的多功能机构成,该多功能机系贵池分局在全国首创,其外形如同固定电话机,除具有普通固定电话功能外,还具有流通环节商品安全监管所需的多种特殊功能。目前,辖区食品经营户中现发展为基础信息采集点的52户,一般信息采集点1924户。诚信通终端安装已达1000余部,诚信通系统数据库现采集了食品身份信息24万余条,质量认证许可信息20多万条,覆盖城乡的消费维权信息化网络初步建成。诚信通系统面向以农村市场为主的广大小规模食品经营户,可操作性强,能实现商品流向的可追溯性监控;充分发挥了人的内驱力,突出外在的强制力,该系统推行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任何人(具有一定第1页共10页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在任何时间(全天候)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远程异地或利用现场查询设备),对食品的上市准入管理信息进行实时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该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的水平,培育了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和消费者参与“三位一体”的长效监管机制。推行该系统以来,辖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在全省食品安全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国家工商总局消保局、市场司相关司局专程前来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XX省局领导多次到池调研诚信通系统并要求大力推广。目前,省局正在全省工商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大力推广该系统。北京、江苏、辽宁、广东、XX省、海南等20多个省市70多批600多人前来学习交流诚信通系统。省外约有20多个工商局已成功借鉴该局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模式。二、选择信息化载体的理论分析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可归纳为投入和操作两个方面。全国工商系统也为此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和成功实践,普遍采取的模式是动员商家接入互联网,配备电脑、图像扫描设备、查询扫描设备和触摸屏、大屏幕等终端显示设备,操作人员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种模式大面积全覆盖式的推广显然不现实。该局在实践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培育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基于以下理论分析:一是从法治化的角度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合法性。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从《产品质量法》落实进货查验义务,到《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建立进销货台帐等规定,说明以有效的手段确保经营者行之有效地履行进货查验的法定义务,是执法机关建立消费维权机制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总局提出了监管关口前移的监管理念,即在实践中要求落实经营者自律制度和市场监管制度,实现对上市食品的准入管理,在流通环节的源头,对“问题商品”实行有效的拦截。这是一项治本之策,同时更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笔者的理解为实现长效监管需要关口前移,关口前移靠执行商品上市准入管理制度来落实,上市准入管理制度分为经营者自律制度和执法者市场监第2页共10页管制度;落实上市准入管理制度,关键要保证上市准入管理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