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疫情乌云”背后,职场后浪们的信心还在吗?“疫情乌云”背后,职场后浪们的信心还在吗? 朱冬 “我们在同一条奔腾的河流。”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哔哩哔哩网站在“青年节”前夕推出《后浪》视频,由“老戏骨”何冰演讲,播出后 20 小时内,播放量就达到了 800 多万。 暂且不表观众褒贬不一的反应,以及孰是孰非,一个确定的事实就是 18-25 岁的“后浪”们确实成了社会上再也不能忽视的力量。而且,这些“后浪”们,很大一部分也已经走入职场。 疫情尚未过去,在绝大部分行业和绝大部分职场人,都承受巨大压力时,近期,央视财经大数据的调查居然显示——18-25 岁的 95 后年青人信心爆棚,认为自己 20XX 年收入能实现 20%的增长!以至于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就此评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而另外一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讨论所的数据却显示:20XX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多达 874 万人。疫情导致今年的毕业生成了就业最难的一届。人大的分析中表明:本年度应届毕业生因受疫情冲击,期望的行业、岗位、工作地点等,相比往届均发生了改变。 而这部分群体恰好也是央视财经大数据调查对象——“18-25 岁的 95 后”人群的绝大多数。 面对 20XX 年,95 后的职场“后浪”们,是真的比那些职场前辈们更有信心吗?他们何来的底气?面对疫情的负面冲击,“后浪”们如今到底处于什么状态? 为了看清真相,《中外管理》从求职压力、从业的行业热度,以及求职者最关怀的薪酬设计(有专业数据表明,促成求职者签约的首因依旧是薪酬)三方面,力求找寻到影响 95 后职场信心的问题答案。 认为就业乐观的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毕业生仅占 0.6%! 求职、就业,可谓是进入职场的第一个关口。 “这部分年青员工充满活力和想法。他们通常非常关怀自己的进展、职场的成功、公司的成功,并希望有所作为。我感觉这个群体很同意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改进建议,并乐于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个人期望。作为‘数字原生代,年青员工可以为我们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奇的视角。” 3M 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 Patrick Wikenheiser(以下统称 Patrick),在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分享了他对 95 后员工的印象。 虽然目前 3M 中国的 95 后员工占比不到 5%,但正与目前占比已超 50%的 Y 世代(即 1980-1995 这个区间)员工一样,95 后员工的占比也将快速增长。 乐观、自信也许是 95 后这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