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条完整的公益产业链欣耕工坊,现实版的“造梦师”一条完整的公益产业链欣耕工坊,现实版的“造梦师” 打开文本图片集 “欣耕工坊更像是一个商业机构,他们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在欣耕工坊的创始人朱炳肇看来,虽然欣耕工坊的从业者来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但是从产品资源的收集到正规的人员培训管理,再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欣耕工坊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从创立之初,欣耕工坊就奠定了商业化的公益模式。20XX 年 9 月,欣耕工坊设立了第一个项目——帮助河南艾滋病村的村民,让他们做手工艺品摆脱贫困,实现自食其力。为村民做技能培训、帮村民拓宽产品销路,欣耕工坊给河南艾滋病村村民带来的不仅仅是授之以渔的理念,更为他们拉近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有了第一个项目的成功后,朱炳肇开始“不安分”起来,他试图践行不同的公益创新道路,希望把这个成功的模式复制到任何一个创新的项目中。继河南村民的手工项目之后,朱炳肇开始摸索用地沟油做肥皂,收集咖啡渣做有机肥料,收集废弃的利乐包和饮料瓶做盆栽。 如今,无论是城市里的低收入群体,还是偏远山区的贫困村民,他们都能参加到欣耕工坊的公益实践中,而任何一个项目都能让参加者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受益其中。 创新公益实验室 20XX 年 8 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解放日报》记者林颖(现欣耕理事)去探访河南艾滋病村。 林颖发现,当地艾滋病感染者因病无法从事繁重的田间劳作,为谋生计而冒险从事非法高险的烟花炮竹制作,很多妇女和儿童也加入其中。 “因为没有安全固定的加工场地,村民只能在自己家里完成炮竹制作,结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果爆炸事故频繁,很多村民被炸伤、致残,甚至死亡,场面不忍一睹。”林颖亲眼目睹了这里发生的惨状,她拿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林颖回到上海后,受朋友之约一起吃饭,朱炳肇也在其中。当大家听说林颖在艾滋病村的见闻,看到相机里惨不忍睹的画面后,那场饭局已经变得没有了味道。就在这时,朱炳肇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让村里的年轻人到上海学习手工制作,再把生产的手工艺品投入市场,所得盈利用来改善村民的生活。” 于是,欣耕工坊就这样诞生了。很快,朱炳肇为村民们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工作场所,虽然并不舒适、安逸,但也能挡风遮雨。帮艾滋病村的村民脱贫就成为欣耕工坊的第一个项目。 其实,朱炳肇骨子里的创新基因,使得他成为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他喜爱琢磨更多创新公益项目,例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