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义无反顾“筑”之悲壮——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习札记义无反顾“筑”之悲壮——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习札记 摘要:本文在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击弦乐器“筑”结合历史典故进行音乐情感的分析,探讨“筑”在历史更迭的长河中所演绎的义士义无反顾赴死的悲壮情节。 关键词:古乐器 “筑” 悲壮情节 “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状似筝,颈细椭圆,头尾两端各有许多小竹钉,用夹系弦。有五弦、十三弦或二十一弦,弦下设有音柱,用竹子敲击而得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政权更迭时总演绎很多悲壮的英雄故事,“荆轲刺秦王”就是我们熟知的英雄故事之一。伴随着侠义的,是古代乐器“筑”的悲壮之情。“筑”之悲壮体现在荆轲赴死的义无反顾,“筑”之悲壮蕴含着高渐离肝胆相照的忠义之情。对“筑”的悲壮情节解读当从“易水悲歌”开始。 一、“易水悲歌”颂荆轲豪情 易水是战国时燕国边境的一块水城,在今日的河北易县境内。“易水悲歌”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一文,其中一段说的是勇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之托赴秦国刺杀秦王,在易水边告辞时唱的一支慷慨悲壮的送行歌。此处文章用了受太子丹之“托”而不是众多著作中所用的受太子丹之“命”,笔者认为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是荆轲孤胆英雄悲壮的所在。首先荆轲是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闻名七国的侠士,魏国被秦灭后,荆轲不做亡国奴而逃亡到燕国。经好友乐师高渐离介绍,荆轲结识了燕国太子丹。太子丹早年被扣做质子受尽秦朝凌辱,想尽办法终于回到燕国的太子丹与荆轲有着同样的国仇家恨,义士盟约不谋而合,所以荆轲与太子丹不是君臣关系而是盟友关系。再者,荆轲刺秦王是自告奋勇之举,是明知必死而赴死的侠义之举,荆轲完全可以不去,也没有人逼迫他去,所以受太子丹之“托”才是历史真实的本意。刺秦王当有机会接近秦王,仅以贡献燕国地图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有了樊於期将军的自刎献头的壮举,荆轲刺秦王才可以成行。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高渐离作为燕国的乐师,是荆轲的知音,二人常常在一起饮酒。荆轲舞剑渐离击筑,兴奋时筑声伴着他们欢笑,悲伤时筑声伴着他们哭泣,共同的亡国情结使得二人肝胆相照、情深义重。送别荆轲出征的易水河边,所有的人都着白服,因为荆轲此去刺秦王无论成败,都不可能再活着回来了,此时的义士赴死是何等的悲壮。高渐离望着即将永别的荆轲,心里猛地一酸,便举手击筑,听到这悲壮的筑声荆轲感慨万千,他随着筑声唱起那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