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文武场到鼓吹班:戏曲的乐种化传播现象及其文化生成机制讨论从文武场到鼓吹班:戏曲的乐种化传播现象及其文化生成机制讨论 ·“戏曲音乐”讨论专题· ① 参见王燕飞的博士论文《的传播讨论》(上海戏剧学院,20XX 年)和刘建明的《明廷文化政策与明代后期戏曲传播》(《戏剧》,20XX 年第 4 期)。 ② 参见王廷信的《新民间语境与戏曲传播策略的转换》和《互联网与戏曲》(分别载《戏剧》,20XX 年第 4 期,《戏曲讨论》,20XX 年第 1 期)以及焦福民的博士论文《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讨论》,山东大学,20XX 年。 ③ 参见郑传寅的《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XX 年 1 期),刘珺的《中国戏曲传播方式与戏曲形态的流变》(《戏曲艺术》,20XX 年第 4 期)。 ④ 参见冯光钰的《戏曲声腔传播》,华龄出版社,20XX 年。 摘要: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的最终生成是艺术形式不断丰富进展的漫长过程。在剧种形成后的传播中,由繁而简的戏曲乐种化传播是戏曲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现象。本文在基于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以客家汉剧和会昌汉调为例,探讨戏曲传播中的这种特别文化现象及其生成机制。 关键词:汉剧;汉调;文化传播;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XX)04-0070-06 国际 DOI 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XX.04.012 在中国戏曲讨论领域中,戏曲传播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一部中国戏曲进展史就是中国的戏曲声腔传播史。我国当下的戏曲类型,在历史上或多或少受从明、清四大声腔以来各种声腔系统之影响,戏曲传播具有普遍性特征。这是集中了包括戏曲、文学、音乐、社会学等各界学者集中关注的重点对象。从目前来看,对于戏曲传播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戏曲传播史讨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①二是当代新媒体视野下的戏曲传播讨论;②三是戏曲的传播方式讨论;③四是戏曲声腔形态传播讨论④。然而,戏曲生成是一项由简而繁的转化过程。从戏曲生成基础来看,有些戏种是在民歌、小曲的基础上进展而成,如河南曲劇、柳子戏等;有些戏曲的形成基础则是民间歌舞,如赣南采茶戏、云南花灯戏等;有些却由民间说唱演变而来,如甘肃陇剧、苏剧、沪剧等。由于戏曲是一种特别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人们目光更多集中在由简而繁的生发过程,对于戏曲成型后的后续传播进展,人们对其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声腔传播以及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