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传统音乐审美教育重要性 摘要: 新课改后,人们更加注重以“德、智、体、美、劳”为主,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养为目的的素养教育的培育。其中审美教育对素养教育的培育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成为了 21 世纪新的进展潮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讨论,探究其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价值与学习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青少年们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精华部分,了解音乐审美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如何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如何学会进展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不断培育音乐素养,最终形成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 关键词: 音乐美学审美教育学习与培育 一、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教育价值 1.音乐教育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儒家的音乐审美观,把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美”与中国传统道德范畴的“美”联系在一起,认为仁德者为善,平和中庸者为美,把人们的审美价值引向为自我的道德修养,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其中,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中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孔子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具有美的形式与内容,《大武》是尽善未尽美的艺术,以此来强调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体现在它的“教化”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音乐对人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改变人的风尚习俗与文化道德。孔子推崇雅乐,不喜“郑卫之声”认为音乐在反映人们七情六欲变化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感情变化,所以音乐体现在感情上时应当受到节制,要符合中庸之道。他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音乐的艺术性与思性的统一。孔子的主张是关于音乐审美里程碑上一个重要基石。2.音乐教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道家审美价值观,以庄子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主张人与大自然应当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认为无为之美是保持人的本性的根基,这一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主张企图摆脱中国传统的美丑、善恶、是非、生死等对立面,突破了以儒家为代表的音乐审美价值体系,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之外,建构了一种天地合一的融洽之情。庄子推崇“天道”之美,符合“天道”的美,应当顺应“自然”,违反“天道”或毁坏“自然”的“美”便是“人道”。顺应“天道”之美不予修饰,即是朴素;使“天道”之美与自我天性相结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即是率真。庄子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