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中学习内驱力不足成因分析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合分析和直接访谈等方法来展开研究。文献分析主要是通过文献检索从网络、期刊、书籍等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前人研究成果和所做的工作,同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提供参考和借鉴。直接访谈主要是通过与学生、老师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访谈,获取第一手的最真实的资料,了解在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并对获得的资料总结、归纳。二、学习内驱力概述内驱力一词是R.s.伍德沃思于1918年首先提出来的以表示激起行为的原动力。伍德沃思的理论认为人是被需求支配的。当某个个体积极去做某件事情时,总是受到内心深处信念或力量的驱使,使得个体最渴望获得满足的需要,即人的内驱力。简单而言,内驱力指自发、主动地去思考或行动的一种内在的动力。人的内驱力有因生理生存需要而产生的原始内驱力和因心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内驱力。社会内驱力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成长过程中从社会、家庭、成长环境中习得的一种社会需要,是支配个体行为的强大力量。丹尼尔X8226;平克认为内驱力是一种媒介,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它在学习理论中有重要的作用。内驱力的大小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有机体和周围环境不相适应时,有机体内部便处于一种紧张驱动状态,内驱力被激起,当紧张状态减低后,则获得愉快的满足感,内驱力的力量也就会随之减退下来。在社会化过程中,人的能力需要通过学习习得,学习内驱力指人自发、主动地去学习和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每个环节中并不断思考、总结的动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内驱力对于独立学院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风建设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而激发和强化其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提升整体的学习氛围,形成积极向上,拼搏进第1页共3页取的集体表现力。三、学习内驱力不足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社会因素。通过三十多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物质世界极其丰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快餐文化盛行,与此同时社会也越来越浮躁与功利。验证经济发展的最大指标就为gdp,衡量一切政策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与gdp的增长,凡是有利于gdp增长的就是好的,不利于gdp增长的就是不好的。这种现象折射到在校大学生中,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身上,表现为超级实用主义。学生对待学习十分功利,一门课根据自身的判断,如果能为自己获得利益或是对自己是否有用,就可能去上课,否则就想尽办法逃课,花钱请人代上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作为一个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很多课程的设置都有其意义,学生因其自己见识、阅历等因素无法正确判断课程的意义。当学生对一门课程作出无用的判断时,他对这门课就毫无兴趣,学习内驱力无法激发。(二)学校因素。现代大学招生规模大,老师除了沉重的教学压力外,还面临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和各式各样的考核评比,疲于应对,对于课堂教学深入研究的精力不足,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占有一定比例,这种课堂难以吸引学生。在知识更新方面,互联网的应用,带来了知识的快速更新与丰富,学生见多识广,有些老师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较为过时或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时,学生易倾向拒绝学习。由于高等教育实行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尺度的教学评估模式下,高校课程考试方式单一,为了便于检查,大部分课程采用的是闭卷统一考试,仍在应试教育的框架模式中。学生课程学习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缺少对课程的兴趣,学习动力不足。(三)“95后”大学生的特点。现代在校学生多为1995年后出生的新一代,这一代孩子是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有自己的社交网络账户,qq、微信是他们社交的主要方式,喜欢在网上发布意见,从淘宝等网络平台购物。绝大多第2页共3页数人拥有智能手机,而且手机依赖度高,整天手机不离手,上课时也易被手机支配,精力被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