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辞学与比较文学讨论(上)修辞学与比较文学讨论(上) 打开文本图片集 提 要 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讨论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讨论。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的语言传递模式。透过雅氏的语用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无论在涉及讯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沟通行为上,或者辞格在语码和讯息互动的表义作用中,对文学讨论所可能提供的贡献。本文后半部举出先秦“名实之辩”和上古“哲学对话”两个议题,说明修辞学讨论和比较文学讨论在古今中外文本之间的沟通现象,并详细分析了三篇古代的“哲学对话”。 关键词 比较文学 修辞学 雅可布逊 语言传递模式 名实之辩 哲学对话 一、 前言:比较文学和修辞学的不同关注点 比较文学与修辞学都是后设的知识系统,也都是建立或探讨语文关系的知识系统。一般学者为了强调系统性、后设性,以及学科性,往往需要在“比较文学”后面加上“讨论”两个字,以免比较文学和作为“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创作混淆不清。修辞学的命运比较幸运,从古典后期、中世纪开始,它就是一门学科了。某位作家的文字运用巧妙,辞格多变,可说他擅长修辞;某位演说家惯于强词夺理,可说他擅长作为说服的修辞术,但没有人会说作家的写作或演讲家的演说本身是修辞学讨论,因为创作与讨论分属两码事儿。为了公平起见,也为了下面的讨论能够成立,我们行文时间或会在修辞学后边加上“讨论”两个字。 比较文学讨论与修辞学讨论都是建立或探讨语文关系的知识系统,这是一种化约性的说法。比较文学讨论所谓的关系(relation)是指语言及文学关系(linguistic / literary relations)。构成关系的要件有二:第一是两件个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体,分属第一元和第二元,可称为两个“关系体”(relata);第二是使这两件个体相互连接的逻辑,诸如等同关系、从属关系、因果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可简称为“联系”(copula),通常以=、+、?坂、?劢等符号来表示;联系正是所谓的“关系的第三元”(tertium relationis)。进一步来讲,构成语文关系的有“比较体”(comparatum),即构成比较关系的个体,如来源文本(sourece text)和标的文本(target text)。这些“比较体”其实也就是文学讨论探讨的对象。至于替文学比较体建立关系的程序,传统上比较文学家称之为影响(influence)及类比(ana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