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的搬迁一 天梯山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50 公里的天梯山上。这里峰峦耸峙, 山路崎岖,登临艰难,犹如上天梯, 故名 “天梯山 ”。石窟分布在西南峭崖绝壁间,四周环山,林木葱郁,川流纵横,景色宜人。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沮渠蒙逊时。《北凉录》载:“先是蒙逊有凉土, 专弘事佛, 于凉土南百里崖中大造形像,千变万化,惊心眩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无时暂舍,遥见则行,人至变止,观其面貌,状如其中泥塑形象, 人咸异之,乃罗土于地, 后往看之, 足迹隐隐, 今见如此。 ”可见当时石窟规模之大及造型艺术之高超。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创修。据明代《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当时有26 窟,在前古刹遗址有 “构材聚工, 凿山架楹, 筑宫于其间, 凡八层, 高十有六丈,有钟鼓二楼、两庑、山门”,还在 “寺东高阜处,建塔一座,高二丈三尺,壮观宏大 ”。经历代地震破坏, 到解放初期, 洞窟仅存 16窟,大体为上、中、下三层,最高层距地表约60 米,是较早的一期洞窟,开凿于北朝,第1、4、17、18 窟开凿于北凉时期,其余都是隋唐规制而经后世重修的。洞窟内保存造像一百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汉藏文写经和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它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据《法苑珠林》 记载:“凉州石崖瑞像者, 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 (397)据有凉土三十余载, 陇西五凉,斯最久盛。专崇福业,以国城寺塔非久固, 古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效犹斯及,又用金宝,终被毁盗,乃顾眄山宇可以终天,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斵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中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初无宁舍,遥见便行, 近瞩便止, 视其颜面,如行之状。 或有罗土坌地,观其行迹,人才远之,即便踏地,足迹纳纳来往不住, 如此现相,经今百余年, 彼人说之如此。 ”蒙逊所斵窟, 可能是以佛像为主的佛殿窟。 6 世纪慧皎《高僧传》卷2《昙无谶传》记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云: “伪承玄二年 (429),蒙逊济河, 伐乞伏暮末于袍罕,以世子兴国为前驱,为末军所败,兴国擒焉。后乞状失守,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勃勃,后为吐谷浑所破,兴国遂为乱兵所杀。逊大怒,谓事佛无应。即欲遣斥沙门,五十以下皆令罢道。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像遂泣涕流泪,(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