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仫佬族文学转型讨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仫佬族文学转型讨论 摘 要:仫佬族文学在开放的视野和文化自觉中催生了创作冲动,在观念层面发生着根本的嬗变,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转型特征。从而彰显出“现代”之“后”的少数民族文学和深运意蕴和反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仫佬族文学;转型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1](P765)20 世纪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元并存的复杂局面,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即文学艺术与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2]后现代主义首要目标是打破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打破事物本质这种先决性的在场,解构二元对立的等级结构。 文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会影响某一时期的文学进程,也会影响社会进程的进展。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也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文学创作变得灵活多样。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话语中,广西仫佬族文学既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也有鲜亮的时代烙印,呈现出多元化的进展特征。 一、文本空间的拓展 20 世纪 50 年代,以包玉堂为代表的仫佬族第一批作家产生,“结束了仫佬族文学史上长期的单一的民间口头文学的局面。”[3]新时期以来,仫佬族文学有了更新的进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审美意识的文学群体。 在仫佬族诗歌创作中,包玉堂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诗人。包玉堂出版多部诗集包括《虹》、《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春歌不歇》、《红水河畔三月三》、《乡情集》等。龙殿宝出版诗集《走在秋的景深里》。诗歌《妈妈留下一把钥匙》写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出了妈妈留传的智慧与自强奋斗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民族心理情愫。在《走坡素描》中,龙殿宝通过走坡风俗的细腻描绘,塑造民族的群体形象。 仫佬族小说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包玉堂的短篇小说《别脚马》是仫佬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之后有潘琦的短篇小说《不凋谢的一品红》也成为仫佬族小说的佳作。唐海涛的《猎人的孙子》在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小说《香岛》发表在《民族文学》上,后被英、法文版的《中国文学》转载。唐海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