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X线摄影技术篇VIP免费

X线摄影技术篇_第1页
1/61
X线摄影技术篇_第2页
2/61
X线摄影技术篇_第3页
3/61
X 线摄影技术篇(1) 第Ⅰ章 概 述 1895 年 11 月 8 日,德国物理学家威²康²伦琴(W²C²Rontgen)发现了 X 射线,当年12 月 22 日伦琴利用 X 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1896 年 X 线就开始应用于医学,至今它经历 X 线的医学应用、X 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1.X 线的产生 1.1 X 线的产生 X 线的产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当 X 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 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 X 线。 1.2 X 线产生的条件 X 线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²电子源:X 线管灯丝通过电流加热后放散出电子,这些电子在灯丝周围形成空间电荷,即电子云。 ²高速电子的产生:灯丝发散出来的电子能以其高速冲击阳极,其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 X 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施以高电压,两极间的电位差使电子向阳极加速;二是为防止电子与空间分子冲击而减弱,X 线管必须是高真空。 ²电子的骤然减速:高速电子的骤然减速是阳极阻止的结果。电子撞击阳极的范围称靶面,靶面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阳极作用有两个,一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 X 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2.X 线产生的原理 X 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X 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三个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诊断使用的 X 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即连续放射和特性放射。 2.1 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当高速电子接近原子核时,受核电场(正电荷)的吸引,偏离原有方向,失去能量而减速。此时电子所丢失的能量直接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这种放射叫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产的 X 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其 X 线光子的能量取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和核电荷。 如果一个电子与原子核相撞,其全部动能丢失转换为 X 线光子,其最短波长(λ min)为 λ min=hc/kVp=1.24/kVp(nm) (1) 可见连续 X 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 X 线波长愈短。 2.2 特征放射 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X线摄影技术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