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矿城市调查报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了“四大经济板块”、“八大主导产业”的建设,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新型工矿城市”,这一重大的战略目标,是高瞻远瞩、切实可行的。就环境部门如何发挥职能、精心谋划新型新型工矿城市,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新型工矿城市需要瞄准新目标我县是资源大县、人口大县、面积较大,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已有一定的基础,打造新型工矿城市是“三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需要在城市、产业、规模上准确定位,瞄准发展的新目标。一是工业布局要合理。根据县委“四大经济板块”的布局,我县的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核心是“一矿两区”即庐南XX县区和城西、城东XX县区,我县工业布局也要依托庐南XX县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以县城为中心,主抓“顶天立地”、建设县经济开发区和庐南重化;同时又要抓“铺天盖地”、发展镇域经济。在工业布局上,县经济开发区应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城东XX县区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庐南XX县区应以采掘、化工、冶炼业为主。二是城市水平要提高。我县是农业大县,120万人口中有100多万的农民,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60%。根据县城“XX县区东扩、产业西移”的布局,县城的城市人口规模应不少于40万,庐南XX县区四个镇的城镇人口规模第1页共6页应不少于10万,其他12个镇的城镇人口规模应不少于20万。三是经济规模要做大。要成为工矿城市,经济规模至少达到500亿元、税收至少达到50亿元。这样,举全县之力打造的县经济开发区的目标是产值要达到100亿元,税收10多亿元;城东XX县区的目标是产值要达到100亿元,税收10多亿元;庐南矿业经济的目标是产值要达到200亿元,税收40亿多元。二、环境问题成为打造新型工矿城市的制约瓶颈改革开放XX年来,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国策。围绕着打造新型工矿城市的目标,国家环境政策趋紧、公民环境意识增强、县域环境形势严峻已使环境问题成为打造新型工矿城市的制约瓶颈。一是国家环境政策趋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环境保护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环境政策越来越紧,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一票否决权”。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而新型工矿城市所依托的矿业经济,属于国家限制型行业,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特别是冶炼行业,大多需由国家或省、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县级没有审批权。二是公民环境意识增强。随着社会民主进程加快,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环境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公民初步具备了关注第2页共6页环境的能力和兴趣,参与环保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XX年,因公民反对,XX市停建了总投资108亿元年产800亿元GDP的石化项目。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普及,让环境问题也成为广大公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期,网络上广泛关注的凤翔“血铅事件”,使得该县去年上交税收1.23亿元的冶炼企业停产。三是县域环境形势严峻。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庐南XX县区的污染和农村环境问题开始显现,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工业COD和SO2的排放强度较大,环境欠账较多,治理的难度较大,生态环境很脆弱。同时,我县属巢湖流域是国家环境整治的重点区域,国家环境监管考核力度大,大型工业项目都需市及市以上环保部门审批。三、坚定突破环境瓶颈制约的信心我县历史发展不足、现实发展不优,但主要还是发展不足的问题。面对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打造新型工矿城市是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目前,有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120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有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奋斗,一定能够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一是省、市对发展支持力度大。庐南地区在“八五”期间,就被省计委列为全省第五大工XX县区,作为重点开发建设的工矿基地。省政府在《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将该区列为近期重点建设的九大产业集聚区之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