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地悠悠 zjw 整理注:这篇文章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 年第 12 期上。中药剂量关系中医药的慧命。本文内容只见多人引用,从未见过全文。网上也未见过。最近,偶然机会,在黄煌经方沙龙上,见到该文章的图片。(见附后)。我将它整理成 word 文档,供大家学习参考。20120629 天地悠悠 zjw)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上海中医学院 柯雪帆 赵章忠 张玉萍 程磐基 《伤寒沦》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药物剂量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悬而末决。现就近年对这个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 一、根据临床常用量估计 1979 年出版的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仿寒论选读》具体地把《伤寒论》中汉代的 1 两折合为3 克,1升折合为60~80 毫升或18~30 克。此书沿用 1964 年出版的《伤寒论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观点,认为“关于剂量之标准,古今不一。汉时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即二十四铢为一两。处方应用时,一方面根据前人考证的量制折算,更重要的是依据临床实践。凡沦中云一两者,折今约一钱.云一升者,按重量折今六钱至一两不等,按容量可折60 至 80 毫升。”我们认为,医生对某—种药物的习贯用量是回事,东汉时1 两折合现在多少克是另一回事,两者不能等同起来。这种用临床常用量来估计仲景用药剂量的方法,早已有之。如徐灵胎。医药源流论,认为“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虽有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汪昂《汤头歌诀》认为“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徐、汪两人均为清代人,出生年月,相差不过七十余年,当时的衡制并无变化,1 两合今之37.3 克。【1】而所估计的剂量相差竟达一倍。就以近年临床来说,各个医生的习惯用量差别很大.如上海的夏理彬老中医,桂枝只用三分到五分(1~1.5 克),而沈宝善老中医,桂枝常用一两到三两(30~90 克),相差数十倍.即使采用临床常用量的平均数,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医生的用药剂量差异之大,实难统一划定。所以根据临床常用量来估计仲景用药剂量,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二、根据某种药物单位体积测比重推算 近有陈家骅氏等的论著《经方药量管窥“见《浙江中医杂志》1981 年第 5 期),以《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乌头桂枝汤方后的煎煮法为根据,推算出东汉的 1 斤合今之126 克,1 两合8 克弱。理由是方后记载“后一味,以蜜二斤,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