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教材解读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当代女作家马丽华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中的一部分。这篇散文描写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表现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作者笔下的各拉丹冬,虽然气候变幻无常,但是它辽阔、壮美,如同琼瑶仙境,是大自然千万年来创造的最美的作品。作者按照自己的行踪,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把自己眼中的雪峰之境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作者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色,先远看,后近看,再细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冰塔林的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写景中饱含丰富细腻的感情,赞美雪域高原之美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历史最深处,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体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感慨人类之渺小,深化了主题。 作者为了突出雪域高原之美,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采用细致刻画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为了突出景色的特点,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侧面描写,则通过描写人们克服病痛、高原反应等困难坚持工作和游览的内容,反衬高原景色之美,同时也表现了人们不怕困难、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各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3.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难点: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话说长江》的视频、文字资料、课件。 学生: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精妙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3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本文的线索,理清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导入设计一: 师:大家知道我国第一大河流是哪一条河吗?(生齐答)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全长 6 千多公里,流经11 个省、市、自治区,最终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大家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吗?——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谈一谈对这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