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性 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习 题 第一节 概 述 一、什么是性格 在国外的心理学文献中,性格(character)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雕刻的痕迹或戳记的痕迹。这个概念强调个人的典型行为表现和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行为。我国心理学界倾向于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人在活动的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种种影响,特别是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通过认识、情绪和意志活动在个体的反映机构中保存下来,固定下来,构成一定的态度体系,并以一定的型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构成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志热情忠厚、与人为善,对自己虚心谦逊、严于律己、遇事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这种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这个人的性格。又如,另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志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对自己自高自大,宽于恕己、遇事优柔寡断、鼠目寸光;这种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另一个人的性格。因此,性格也是个人在活动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应当注意,并不是人对现实的任何一种态度都代表他的性格特征。在有些情况下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属于一时情境性的、偶然的。例如,一个人处理事情通常很果断,偶尔地表现出优柔寡断,那么优柔寡断就不能看作是此人的性格特性,而果断则是他的性格特征。同样地,也不是任何一种行为方式都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性,只有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才能表明其性格特性。例如,一个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一反机敏之常态,表现的行动呆板,我们就不能把呆板看作是此人的性格特征。总之,作为性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总是比较稳固的、习惯性的,甚至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来。 美国心理学界不常用性格一词,欧洲心理学文献中性格一词常等同于人格(personality )。不过,西方心理学文献中的“人格”概念与我国文献中“个性”或“个性心理特征”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的人格概念一般仅指“气质” 和“性格”而不包含“能力”。 二、性格的生理基础 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性格也是脑的机能。早在 19 世纪中叶,有人就报导过,额叶受伤的病人性格上有明显的变化。P.盖奇是一个“有本领而能干”的工头,一日被铁棍扎穿了脑部额区,据给他治疗的医生报告,盖奇的个性发生了变化:“他动静无常,无礼的,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