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家园共育培育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家园共育培育小班幼儿分享行为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怀,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进行了培育。 通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经过一学期的集体生活 ,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幼儿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进行了培育。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怀,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要想使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必须先对幼儿进行关怀别人,爱别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从教育幼儿爱身边最亲热的人开始,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如:“三八”节为妈妈制作一样礼物,为妈妈做一件事。平常关怀帮助比自己小的幼儿、主动向老师询问某某小朋友为什么没来等,并通过故事《团结果》、《猪八戒吃西瓜》、《佳佳真欢乐》,情境表演《客人来》,歌曲《分果果》等形式来教育幼儿。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玩才最欢乐的,让孩子明白了“我的东西分给你,你欢乐我也欢乐”的道理。幼儿逐步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 二、让幼儿体验分享的欢乐任何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通过反复的行為训练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我们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增加幼儿积累自身经验的机会。 1.创设情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常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在户外活动“骑小车”中,孩子要解决“小车不够怎么办?”的问题;两个小朋友都想玩拼图,可拼图却只有一盒;幼儿的点心不够分了,没拿到的小朋友怎么办等等。对幼儿实行的正确行为,老师都及时通过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给予鼓舞和表扬,强化幼儿分享后的愉快体验。 2.开辟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