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探讨 【摘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就会有几十种审美眼光。在小学低段美术教学中,孩子们认为“美”的作品常常让美术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容易给孩子一顿斥责,或是批上一个令孩子沮丧的分数。那么,面对这样的审美矛盾与冲突,美术老师应如何去鉴赏孩子们作品的“审美”,又该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渗透审美的教育呢? 【关键词】 小学低段;美术教育;审美教育;创新 小学低年级段儿童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画。美术老师总是难以说服自己去承认这些画的“美”。当学生的审美与美术老师的眼光相冲突时,谁的审美为美?到底是美术老师认为的“美”是美,还是孩子们眼中的“美”更美呢?与此相联系的是,美术老师要如何去对待和实施低年段孩子的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呢? 一、回归童真,理解儿童审美 儿童心目中的美是具象且“盲目”的。在平日里的美术教学中,大多数孩子都倾向于认为老师的作品是最美的,儿童会选择模仿老师的作品,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学者推测,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应试教育下对美术的不重视;第二个原因则是来源于主课的压力,以及儿童可能内心已经开始建立起客观评价标准,所以对绘画没那么多信心。面对这种现象,老师应该回到孩子中间,蹲下来倾听,感知孩子的美感,再根据孩子的回答有针对性地提意见,用“假如是老师画,我会这样画……”代替“你这样画不好,应该……”的评价表达。新课标提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展。比如这幅作品(图 1),这是一年级《新花布新衣服》第一课时的一位学生作业,乍一看上去作品线条杂乱无章,颜色涂色不完整且毫无规律,用成人的审美来看毫无“美感”可言。但是老师在与孩子沟通中了解到,学生之所以这样画,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是想表达乍一看到新花布挑花了眼,在设计花布时就想要表现杂乱无序的感觉。之所以这样涂色是因为儿童认为这样搭配颜色会让人觉得很美。于是,老师尝试把自己代入到这种情境中,发现了孩子眼中的花布世界,果断改变原先的评价。同时,对孩子说:“你这样的想法很好,花布中圆和方块的元素运用得很自如,加上这样的颜色对比确实很美,但是假如下次你能把图案画得再具体一点,颜色涂得再认真一些就更好了!”这样评价,既肯定孩子的美感,也对他们提出改进性要求,既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