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中学 2015 — 2016 学年高三上学期课改实验班第十次周考试卷语文命题:赵帆审题:胡奉贵2016-01-03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对“舆论暴力”的清醒批判——关于电影《搜索》①《搜索》 不过是揭开了今日某些媒体权力膨胀的一角:一段随机抓拍的手机视频未经任何求证, 连起码的平衡报道原则都不顾,就冠以道德批判的倾向性标题发布;次日虽然收到了当事人的道歉视频,但为了保持公众对于事态与媒体的关注度,不惜压而不报。 操纵事件继续发酵。影片中媒体及其从业者为收视率和关注度炒作的“白领不让座事件”,不过是现实社会中成百上千类似案例中的一例,但已足以揭示某些媒体被所谓“效应” 绑架的糟糕现实。如果说不经制约的媒体话语在影片中是恶的始作俑者,但这一行为还需借助网络这一当代社会最大的表征,集聚足够多的芸芸之众,才能制造出致人死亡的惨剧。网络言论凭借其匿名性、 快闪性和众声喧哗的特点,让一些参与者可以不负责任地匿名发言而呈泥沙俱下之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演变成素质低下的妄言詈语的狂欢舞台。正如影片《搜索》中所示,叶蓝秋所遭受的舆论压力主要来自网络论坛的谩骂和“道德审判”,她之所以要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躲到一家隐秘的旅馆,也是因为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已经把批判从虚拟的状态转移到现实中真实的她身上,甚至于连累到她供职的公司和老板。网络匿名是把双刃剑,面对强势的公权力时,它可以成为另一个抒发的渠道:然而面对弱势的个体和群体时,它也可能变成作恶的挡箭牌。智者必须对此有高度的警惕。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都只是一个平台, 其善恶正邪的来源, 归根到底是它们背后的人。影片《搜索》 虽谈不上有意为之,但却客观上揭示了一个不乏深刻的社会现象——普通人甚至也是针对弱势者的施暴者。这种舆论暴力来源于一种“道德自觉”:无论是公共汽车上大声疾呼的售票员,还是闻腥起劲的媒体人,抑或是街头被随即采访的路人,他们之所以对叶蓝秋同声谴责,盖因他们自觉居于道德高点,他们自有着一种“共约”的正义感——这本来是这个社会向善与良性发展的希望和基础——然而问题是,很多很多的人在根本上是习惯性的“受众”,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传统,他们对正义与否的判断建立在媒体选择性和倾向性的信息过滤上, 以及建立在某种自负的经验上;他们凭着某种表象来判断是非善恶,于是乎有时候就不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以及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