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微型课题讨论的新路径微型课题讨论的新路径 我区教科室在教科研管理实践中逐步发现,对于“单打独斗”、认为教育科研“高冷”又深陷繁琐教学的一线老师来说,在教科研方面的抱团进展,是适应教育新常态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微型课题作为一种微型、可行的教科研方式,也是引领老师专业进展、提升老师教科研水平的有效抓手。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点燃起老师教科研激情的有效路径,努力以微型课题讨论为抓手,集结区域内微型课题的在研老师,借助区域内的“抱团型”组织,为老师们搭建一个讨论平台,帮助老师在对话、协作、共享中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帮助老师从“单兵作战”转为“合力互赢”,带动他们进一步学会讨论,乐于讨论,促进专业成长。 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老师们微型课题讨论状态的季候变换及区域内组织管理的曲折前行,拟以此文,记录下我们的追探足迹。 一、讨论缘起:由热转冷,微型课题讨论进入“黯淡期” 【现场回放】 20XX 年,我区正式开启微型课题讨论的“校级立项,区级鉴定”管理模式。几年实践下来,有些学校已形成自己的微型课题讨论管理体系,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然而,管理者“振臂一呼,应者了了”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老师宁肯多花时间重复低效劳动,也不情愿去讨论。诸多学校的微型课题讨论“停摆”,全区的讨论状态也逐渐进入了“黯淡期”。 反思 毋庸置疑,高水平的教科研管理可以生成高质量的课题讨论。如何引导老师走进教科研,促进个人讨论与群体讨论相结合,促成老师之间、学校之间的合作讨论,从而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进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性教育讨论操作模式?我们作为区域教科研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究有效的教科研管理路径。 在区域教科研管理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短、平、快的微型课题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讨论能够被众多老师接受。但老师们需要专业的指导,需要同行的协作,需要沟通的平台,而一些学校以教学为重心,难以向老师们提供较为及时、更为广泛的沟通及指导。此时,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假如探究出一种能够凸显凝聚性、引领性、辐射性、互扶性、共享性、进展性等特点的群体讨论形式,引导并创设区域性的微型课题讨论的草根化的“抱团型”组织,无疑是雪中送炭。 行动 为了切实提升我区广阔老师教科研的实效,搭建推动一线老师真科研的平台,我们于 20XX 年 4 月发起成立了草根化的教科研组织——微型课题讨论的微区域“抱团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