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研员视野中的教学问题例谈教研员视野中的教学问题例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逐步植根于课堂教学之中 ,老师不断尝试更新课程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制造性地进行教学,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重视制造,忽略制造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出现了一些教学问题。 一、对创设的教学素材处理不够充分 教学素材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而创设的 、有助于教学的学习资料,如视频、音乐、图片、文本资料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及对情感的体验都是围绕教学素材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教学素材的选取固然重要,但对教学素材的处理则更为关键。 在信息日益发达和教学理念日益先进的今日,寻找或创设合适的教学素材变得非常轻松。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素材实行堆积处理的方式,不善于对教学素材进行挖掘,将它们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往往一个素材只能起到一方面的作用。 这是某老师讲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的基本教学过程。 老师创设活动:给每组发放模拟草地图(10cm×10cm)(见图 1),其中圆形代表蒲公英,三角形代表其他植物。这时老师提出问题:怎样快速估算出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学生动手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老师请每组代表陈述估算数量及估算方法。(每组学生的数值不同,大多数小组是在正中间取一个正方形样方,1cm×1cm 或 2cm×2cm) 老师呈示该块草地上蒲公英的实际数目,表明估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 之后,老师要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相应问题:(1)什么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间有何关系?(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哪些?(目的是要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了解种群密度的定义以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进一步阅读教材,老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什么是样方法?(2)哪些因素会影响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目的是要了解样方法的操作,以及样方的大小、数量、取样方法、样方计数等因素对估算结果的影响)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老师创设的模拟草地估算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素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个活动仅仅起到新课导入的作用,模拟草地估算活动与教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活动割裂,未能进行有机整合,在活动中缺乏思维的碰撞,不能在活动中实现知识自动生成的效果。这主要源于老师能够创设教学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