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当前,教育理论脱离、分离甚至背离教育实践,低水平重复教育讨论工作 ,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乏力无味、抽象空洞的教育理论随处可见,新理论所抨击的种种现象,所揭露的种种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依旧存在,教育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育与实践如此关联,除却理论与实践本身固有的特性外,更多的是由于教育理论的讨论范式和讨论对象的偏离,以及讨论中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差异所引起的。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1]。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和审视已建构和讨论中的教育学理论,重新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这就必须回到重视讨论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的教育,“引证教育中我们直接普通的经验,对那些我们最普通、最熟悉、最不证自明的东西实施结构化的分析,明晰和找寻教育意义的共合”,并将其本质的规律指导于其他的教育实践,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才能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完好的结合,从而发散自己的魅力和生命力。现象学教育学是上述提到转换的范式中的一种,它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潮和流派,其理论和实践源于现象学、解释学思想,因其强调的实践品行而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同。当今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范梅南教授。作为“现象学教育学”的其中一位开创者,其有关思想在《教学机智》《生活体验讨论-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秘密》等著作中有所阐明。以他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为出发点,从而获得我们对教育某种更深的感悟和领悟,并找寻到解决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途径。 一、讨论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学 教育是一个关于人的复杂现象和活动,它蕴涵着艺术性、制造性、随机性,其自身的特别性使得它的学科归属很模糊。教育不仅要关注作为社会现象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育”,个体的价值和精神表现也是讨论的要点之一。在受到新启蒙思潮的“进步”观念影响之后,人们开始信任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文科学讨论,以及用这种方法建立起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在其影响下,教育讨论大量引用科学的内容来阐述教育理论的改革方向,将数理统计、试验控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普遍应用于教育中的各个方面。讨论者们以自然科学作为标榜,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