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学的文化研究的中国视野

文学的文化研究的中国视野_第1页
1/8
文学的文化研究的中国视野_第2页
2/8
文学的文化研究的中国视野_第3页
3/8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学的文化讨论的中国视野文学的文化讨论的中国视野 文学和文化问题的提出,在新时期开始后已经是第二次了。80 年代在“寻根文学”的创作思潮中,当时尚属年轻一代的作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文学要寻一寻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其中,韩少功是第一个发出“寻根”呼声的:“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中国还是中国,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厚精神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①其后,不少作家起而呼应,纷纷发表看法,对自己和整个民族割断文化之根表示深深的遗憾和忧虑,对民族的传统文化则一往情深。由此,文学和文化的关系一时成为讨论的热点。然而,那一次讨论的重心和出发点是文学创作,是谈文学创作如何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如何表现出文学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如何厘清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 90 年代文学界再次提出文化问题,其重心、出发点和角度则不同于前一次。其对象主要是针对文学批判和文学讨论的,因此,正确的命题就是:文学的文化讨论。  毫无疑问,文学的文化讨论倾向的兴起,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首先,它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回归倾向”。众所周知,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前,在“反映论”的理论框架内,人们十分重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重视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文学和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如政治、道德、社会心理、历史意识等等的关系。到了 80 年代,出于一种矫正的历史原因,文学的审美性特别地突显出来,更有甚者完全否定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所谓用文学的“内部讨论”来代替文学的“外部讨论”,也似乎因势利导地占据了文学讨论的主导地位,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开始淡薄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更是被拉开了相当的距离。相反地,文本的讨论日益受到重视,讲形式,讲结构,讲语言,讲隐喻,讲叙事方式。人们呼唤着这种“真正的文学批判的时代”的到来。平心而论,80 年代的这一文学讨论的倾向并不是没有一点功绩,因为它毕竟打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破了以往文学讨论沉闷的空气,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强调文学的审美因素确也是文学讨论的应有之旨。但是,圈定了文学“内部讨论”的范围,也毕竟不是完全正确的进展方向。并且,西方这种科学主义的文学讨论方法和模式似乎并不太适合中国文学的批判实际,譬如拿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新批判模式的《文学理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学的文化研究的中国视野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