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是“改朝换代”,还是“改变世界”?是“改朝换代”,还是“改变世界”? 主持人: 傅小平 《文学报》记者 对话者: 张 炯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 究所所长、讨论员、教授 贺绍俊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讨论所副所长、教授 洪治纲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讨论员 张 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红兵 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讨论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生导师 贺仲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涌豪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闳 同济大学文化批判讨论所教授兼所长、博士生导师 傅小平:近年来,不少学者一直在强调要对当代文学进行“重新评估”,由王蒙所谓“中国文学处在最好时期”的话引发开去,还出现了广泛的争论。近期由张炯主编,张柠、张闳、贺仲明和洪治纲四位学者推出的“共和国文学六十年”四卷本,尽管更多立足于个人长期研读的体会和思考,使用了个人化的视角,但未尝不包含对中国当代文学进展进行“重新评估”的意图。与此同时,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也从未间断过,你认为这些所谓“重写”、“重估”的背后,有着什么深层的动因?又隐含了怎样的诉求? 贺绍俊: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一些学者提出的“重写文学史”,从此以后,重写文学史几乎就成为了一种最普遍的学术目标。八十年代的“重写文学史”是当时“解放思想”社会思潮在文学史讨论领域的必定反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应。“解放思想”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提出来的,应该是一个政治现实主义的口号,但也许政治决策者们并没有想到它会带来一种多米诺骨牌的效应。而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然就成为了最先倒下的几张牌中的一张。人们发现,以前建构起来的现当代文学史大厦是一个很糟糕的建筑。“重写文学史”的主张从根本上说,就是企图建构起一个崭新的、更美丽的建筑。 为什么这种呼声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因为还没有一个真正说得上是崭新的、完整的建筑矗立在人们面前。为什么“重写”了二十年,还不能建构起一个崭新的大厦?因为人们建构大厦的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中国的学者在“解放思想”上并不是彻底的,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但在思维方式、哲学基础层面没有得到彻底的解放;也就是说,人们不断变换着新的建筑材料,却始终是把新大厦建在原来的“基础”上。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