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本地化背景下对陪同口译中译创的探讨本地化背景下对陪同口译中译创的探讨 摘 要:译创作为翻译和制造的结合体能有效地处理陪同口译中的各种翻译问题,达到交际和委托目的。译创的运用是以本地化为背景的,本文将以本地化为讨论视角、以受众群体的接受度为重要考量因素来探讨陪同口译中的译创现象,通过对其在陪同口译中的制造性翻译进行充分探讨,得出译创是以制造性增译、改译等翻译手段提高受众的接受度,促使翻译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译创;陪同口译;受众接受度 一、译创概述 在陪同口译活动中,参加双方所处的语言环境、社会文化、社会认知性、生活习惯等有明显的差异,以及第三方译员本身的职责等这些因素给译员造成了翻译障碍,甚至是不可译的。面对这些翻译问题,译创翻译是一种有效的翻译处理策略,Viviana Gaballo 认为可以将译创视为一种策略来克服翻译问题,译创受到本地化的限制,除了要考虑受众的认知性和接受性之外,还需要考虑流畅性(产生想法和有意义的回应能力)、灵活性(重新调整想法的能力)、独创性(产生稀有和新颖想法的能力)。 (一)译创的起源和进展 关于“译创”的起源,从国内的学术讨论成果来看,尚无明确定论。中国翻译上最近发表的《“创译”之制造性误读及其他》一文中,讨论了译创的来源史,并说明最晚是在汉唐之际的佛经翻译话语中出现了译创,但最早的发现却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 在国外学术界,“译创”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印度诗人兼翻译家劳尔Purushottam Lal 于 1957 年使用,其用于古代梵语文本译成现代英语的实践中,用于描述译者对原文的灵活处理。劳尔说:“面对各种材料,译者必须对其进行编辑、协调和变形处理。因而其工作变成了译创”,并称自己翻译印度宗教史诗的方法为译创。但通过讨论可以发现,Transcreation 一词目前还并未出现在英语词典中,Viviana Gaballo 称:尽管“译创”一词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就已存在,但它却未能进入任何一本英语单语词典,这是相当不寻常的,根据这一词在历史上的使用时间长度(除了巴西和印度,这个词似乎已几乎消逝了30 年),可能是词典编纂者不愿将此术语添加到词典中。 (二)译创的定义 译创,即 transcreation,由英文单词 translation 与 creative writing复合而成,也译作“创译”。此外,国内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译名,如“译创”“再次制造”等[1-3]。 虽然劳尔是国外学术界最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