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槐花入心深几许

槐花入心深几许_第1页
1/4
槐花入心深几许_第2页
2/4
槐花入心深几许_第3页
3/4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槐花入心深几许槐花入心深几许 臧书德 农历四月底,从太原回连云港,人和蓬勃的春意一起奔跑在陇海铁路线上 ,车窗外沿途洁白澎湃的洋槐花浪碎银般地沿丘陵沟壑肆意流淌,不禁忙于用手机抢时间抓拍,可定格在屏幕里的却是一抹一抹虚白幻化的雾气。怅恨无奈,望花作罢,慨叹之余,竟想起了几年前在《扬子晚报》副刊上读到的一篇《槐花深一寸》文章。文字是丁立梅先生写的,读的时候也恰值春夏槐花开放时节,至今还记得当时在那个夜晚咀嚼丁先生文字的情景和心境:思绪就像涩苦返流的胆汁,逆袭灼烧着胃壁与食管,记忆更是追着流年的书页一张一张往前翻,那个瞬间竟让我对深刻在生命记忆深处的“槐花”产生了极不自信的疑惑与质问。 我与丁先生素不相识,也一概不知道丁立梅先生诸多生活物事的细节,但从心底喜爱其行文风格的娴雅散适,像在自家的菜园子里种茄子栽瓜,自是一派耕云锄月的闲逸。只是对其在文中说及的“槐花”心存严重不解。究竟是“槐树”的花还是“刺(洋)槐树”的花呢?一时难定。假如是槐树的花,那么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所说的“小孩的脖子上、肩上落着槐花,口袋里,还塞着一串串的白,随便摘一朵,放在嘴里品咂,甜啊,糖一样的甜,巧妇会做槐花饼、槐花糖,吃得人打嘴不肯丢……”,这段细致而端详的笔墨看上去很美,但却未免失了行文主旨的本真,因为真正的槐树,其花的口味是苦中带涩,充满了豆腥气,未绽放的蕾苞称槐米,味凉性涩,可作工业染料、入药。《本草纲目》载其可以清热、凉血、止血; 若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还能从中提取出工业染料的生物成分,断不可以大量食用。人一旦吃的多了,轻则过敏腹泻,重则全身浮肿,损害肝肾,弄不好会死人的。那么,作者说的一定是刺槐树的花吧?可丁先生又在第三段里说到了《周礼》中有关槐的历史记录,所谓“三槐九棘(酸枣树),公卿大夫”人为地给予了槐、棘主观上的尊卑等级。这样一来,其中差误的说道可就大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去了。原因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刺槐却是距商周几千年后的舶来域外物种。 刺槐又叫洋槐,它最早生长在北美洲,后衍生至欧洲,直到 1877 年左右,才被某些好事的传教士或一些不安分的候鸟以侵略的方式带到了中国,所以,它显然与《周礼》中的槐没有任何暧昧关系。要说它浓郁馥蜜的花香,能够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幽远的商周时代,倒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玄幻浪漫。在落笔写这段文字之前,我一直在忐忑纠结中猜想,并怀疑起自...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槐花入心深几许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