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汪曾祺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论文关键词: 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论文摘要: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 也是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充分汲取了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拟探讨汪曾祺小说语言风格特色, 对于进一步理解汪曾祺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帮助,也期待人们对汪曾祺语言有更深入的鉴赏和研究。在当代文坛上 , 汪曾祺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 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 表现了驾御语言的高超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由于种种原因, 汪曾祺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 然而 , 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 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 难以释怀。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且由于汪曾祺长期在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 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 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 它平添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 而绝无油嘴子之弊 , 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平板 , 流畅而不浮滑 , 自然本色 , 舒爽清新。这种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文体。一、口语化的语言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这种文化的积淀自古就有之,从《诗经》到《楚辞》 ,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蕴蓄,就形成了一种“书面文化” 。这种文化可以增添文章的底蕴与深奥,让文章显得悠长而具有深味。与这种“书面文化”相对的则是一种“口头文化”,它是一种民间文化,可以是方言, 也可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 它集中就表现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新鲜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而当这种“口头文化”与 “书面文化” 一结合,就变得雅俗共赏, 俗中见雅,既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要求, 也给平民带来了阅读的方便。 下面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