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活动化的课堂精彩纷呈活动化的课堂精彩纷呈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让“活动”生活化;让“活动”体验化;让“活动”情感化;让“活动”个性化。老师要努力创设活动化的课堂,设计真实、有效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展,在活动中获得真知。 关键词;活动 课堂 生活化 体验化 情感化 个性化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新课程理念认为思品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教材,它期待着使用者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从而不断地积累起新的品质。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中介。因此,活动设计是否有效便成为小学品德课堂是否有活力的关键。那么该如何为学生制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设计出有效的活动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探究跟大家沟通: 一、让”活动”生活化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进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更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生活基础与认知水平。新理念下的品德课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强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进展和认知规律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活动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起点进行活动的组织,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力求做到让儿童在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的引导。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入,借助学生的“真实生活”开展活动组织沟通。因为关注与探讨的是自己的生活,学生会同意全身心的投入。这样的活动,因为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建立了一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让“活动”体验化 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意大利教育家孟台梭利曾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是的,对于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难以忘怀。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感悟就越到位、越深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对生活的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