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析地方小戏“崆峒笑谈”的艺术特征浅析地方小戏“崆峒笑谈”的艺术特征 摘 要:随着经济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鉴于现今社会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逗乐为主的文化艺术形式开始越来越受欢迎。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曾经风靡一时,成为上海地方性文化的代表;郭德纲式的京片儿相声独霸东北之余,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而赵本山带动的东北二人转也走红全国。而本文要谈到的却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大放异彩的地方小戏曲——“崆峒笑谈”,探究其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究竟有何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地方小戏曲;崆峒笑谈;艺术特征 1 地方小戏“崆峒笑谈”概述 “崆峒笑谈”俗称“丢丑”,也叫作笑摊或笑坛,是一种形成于宋元年间以逗笑见长,说白和表演为主的民间演唱艺术。它具有戏曲的形态和特征,以剧本为表演依据,通过简单的道具、服饰和妆容,进行生活化内容的表演,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不管是在选题、台词、唱腔,还是在配乐、动作等各个方面都十分具有乡土气息且诙谐风趣。 2 “崆峒笑谈”的艺术特征分析 “崆峒笑谈”是一种以逗笑见长,道白和表演为主的谈笑艺术。下面,本文就通过“崆峒笑谈”的选题、台词、动作、曲调、风格等几个主要方面来探究“崆峒笑谈”的独特艺术特征。 2.1 选题内容非常接地气 曾流传于民间的“崆峒笑谈”有 160 多出剧目,我们对其选题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六大类:其一,展现男女爱情的剧目,如《下四川》;其二,讽刺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剧目,如《大夫小妻》;其三,反映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的剧目,如《两亲家吵架》;其四,引导人们改恶向善的剧目,如《春姐寻父》;其五,讽刺官僚昏庸腐败的剧目,如《闹老爷》;其六,表现人民生活劳作的剧目,如《拉猴》。通过这六大类选题,我们可以发现“崆峒笑谈”的选题内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容主要来源于生活,表现的都是普通人民群众所涉及和关怀的话题,内容非常接地气,因此也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2.2 台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崆峒笑谈”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制造者和参加者都是普通的劳作人民,文化水平不高,而又以方言编纂,因此,台词都非常生活化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例如,剧目《背板凳》中,主角老丑的台词如下:“不吃不喝攒银钱,攒下银钱娶老婆。一下娶了个呆盒盒,斜鼻子,瞪眼窝。镰把腿,刀刀脚,那一年,秋风凉。娃她妈,剪衣裳。前襟剪了个大豁豁,后襟剪了个滴啦角。左手剪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