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经典诵读的突围经典诵读的突围 经典诵读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中小学生素养的功用毋庸置疑。然而时观当下,在诸多教育大旗和“成才”目标指引下的所谓经典诵读活动,效果真正能有多少?扪心自问,一线老师特别是初高中阶段的老师真正将该活动坚持到底并能用正确的思想指导活动始终,又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放手去做的又有几何?美好的诵读理想陷入教育的沼泽淤泥,残忍地让经典诵读变成行尸走肉。如何走出羁绊的泥潭,实现经典诵读的突围?当我们从阻碍经典诵读健康成长的因素入手分析,反观自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一、懂了再读与不懂也读 “经典”往往是过去的东西,时隔久远,今人读起来费劲,也不好理解。于是教育者中出现了相当有人气的一类看法,那就是先理解,后读诵。这一类人把经典诵读当成诸如自然科学的讲授,咬文嚼字,条分缕析,必是“先求甚解”而后书声琅琅。殊不知,就在你咬文嚼字的时候,学生已然没有了亲近经典的热情,继而是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抵触。这叫什么?典型地忽略了一句至理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科学教育容不得马虎,否则不能继续走下去;但是对于非科学的东西,硬是肢解得七零八落,则丧失了原有的味道。这一点在语言认知进展的起始阶段,比如小学,尤其需要引起重视,毕竟对经典而言,思想、精神价值才是精华,故而不能忽视对经典的内涵体悟。当然我们也不能搞一刀切!中学阶段,比如高中,有能力有时间弄懂的而不想懂,固然也错不到哪里去,但却实在有点暴殄天物,不知细嚼慢咽的好处。 二、泥古主义与拿来主义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面对浩瀚的先人智慧,人们顶礼膜拜,这是好事。然而,特定时代特定群体创作出的东西未必全合时宜,毕竟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也大有所在。因此,对于经典的学习,我们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拷贝。尽信不如不信,诵读经典,传承文明,需要的不是泥古,老祖宗时过境迁的东西该让他们带走的我们绝不要不舍,时代需要怎样的新人决定了我们该从先哲那里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猎取什么。站在经典面前,我们应该大胆地说出“拿来!”拿来以尊古为前提,但不是泥古;不泥古就意味着有所创新,但创新又不等同于忘古。借用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拿来“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三、升学之与经典 “现代之学”注重的是什么?无疑主要是分数和升学率[1]。审视现实不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