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美国印第安人讨论的现状美国印第安人讨论的现状 美国学界对印第安人的讨论日渐成熟,但在知识化、学科化和机构化过程中,美国印第安人讨论也面临传统学科内部的一些误区。在印第安人讨论中,政治、文化、法律问题与学术评价往往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随着文化和学术日趋多元化,土著社会重又面临传统与现代、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抉择,身份话语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 本文对印第安人讨论的知识化、学科化和机构化进程进行考察,进而对印第安人讨论的派系化倾向及美国学界讨论策略的变化、视点转移等问题进行梳理。 一美国印第安人讨论的知识化、学科化和机构化 虽然土著美国人讨论(Native American Studies)或美国印第安人讨论(Ameri-can Indian Studies)发端于文学界,但它的诞生和进展主要是美国政府和土著部落之间政治上相互作用的结果。杰拉德·维兹诺(Gerald Vizenor)认为,身为美国印第安人这一事实本身就具有政治意义。美国政府承认美国印第安人为独特群体,这是关系到印第安人种族生存问题的一个政治性表述。这样一种表述并非是不言自明的,因为自其诞生之日起,土著讨论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和一种知识形态就一直存在争议。莫马戴(N.Scott Momaday)的《黎明之屋》于 1968 年获得普利策奖之后,美国印第安文学逐渐在美国大学英文系得到认同,学者们也挖掘出 1930 年代以来被人忽略的作品,如麦克尼克尔(D"Arcy McNickle)的《被围困的人》(The Surrounded)和马修(John Joseph Mathews)的《落日》(Sundown),来证明土著文学创作的历史延续性。滥觞于 1960 年代后期的“土著美国文艺复兴”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批判领域。同时,土著作家也开始进入大学的教室,艾兰·维利(A1an Velie)教授于 1970 年在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土著文学课程。这一领域随后被冠之以“美国印第安人讨论”“土著美国文学批判”“土著美国人讨论”和“美国原住民讨论”等称谓。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说明学术界需要从文学状况、知识体系和学科结构上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对土著文学进行归类,词语的混乱反映了学界在界定和评价这个新兴领域时所表现出的困惑和迷茫。历史地看,1960 年代后期的文学界仍是学院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印第安文学批判尚处于“天真时代”,评论家们大多是非土著人,而此时“土著”与“非土著”的划分也为日后印第安文学批判的“派系化”埋下了伏笔。但无论任何,1960 年代末、1970 年代初期在美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