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美国老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 美国教育机构[摘要]二战之后,美国的老师教育体制逐步由半开放走向全面的开放,传统的专门师范院校也逐渐升格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转型为学校制造了进展的机遇,但也为老师培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略作展开分析,并结合当下我国师范院校的境遇,提出相关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老师教育;师范院校;转型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愈加高涨的老师教育培育体制的开放性、老师教育的专业化和高层次化的呼声,在历经百年的定向型、封闭性师资培育体制之后,已经习惯了被国家包办而从无生存之虞运行方式的师范院校,面对巨大生存的压力,也不得不各自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并期望通过办学体制乃至办学方向的变革,来谋求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和获得新的进展机遇。假如说,在整个国家老师教育培育体制层面上,这一改革被称之为“转轨”,那么,至少对于部分老师教育机构而言,它无疑是一次涉及人才培育规格、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全面调整、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这一转型的实质内涵并非是拘泥于传统的所谓师范性与非师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之争,而是具有两个层面的现实内涵:一是如何通过办学方向和策略的转变,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优势,扩大眼务面对,提高学校的整体和综合办学效益;二是在愈加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如何通过转型,在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包括学术水平、人才培育质量等)的前提下,使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师范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合理配置。本文即围绕这两个问题,结合美国老师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经验和教训,略加以展开分析。 一、美国老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回顾 美国的老师教育培育体制的形成发端于 19 世纪上半叶。1823 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所私立性质的两年制师范学校(normalschool)。随后在 1839 年,马萨诸塞州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19 世纪下半叶,在巴纳德(HenryBarnard)和曼(HoraceMann)的推动下,大量的公立师范学校在全美纷纷涌现,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以初等教育师资培育为己任的专门师范教育体系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与此同时,为满足中等教育扩张的需求,美国许多的传统文理学院,也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续扩展了其作为中学师资培育机构的职能。这一情形一直延续到二战前后,即至少到二战时期,美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由师范学校和文理学院共同组成的半封闭老师教育培育体系。 美国定向型师范教育机构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 20 世纪上半叶,20 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