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学结合? 1、 工作与学习结合 2、 教育与生产结合 3、 学校与企业结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 当今世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第一,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形式。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 (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其内涵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第二,英国“证书模式”与“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英国制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起NVQ、GNVQ 和普通教育三种证书等值、互换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三条可供选择的通道.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工作岗位及证书的等级(大学学位)联系起来。 德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和启发作用。我国高职院校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产学研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 是学术界对几 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不 一,因 此 ,对几 种人才培养模式尤 其是对“工学结合”模式进 行 研究 具有现 实和理论意义。 “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等国际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育人思想,符合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特点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性提出的新模式。 2 .突破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突破学校传统的教学单向思维模式,在不违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使合作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紧密联系,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使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 .注重做实基础,拓展知识,构筑职业生涯的素质平台 注重做实基础,强调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地位,把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生职业教育的基石,构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人格、知识、能力平台。 4 .促进了教学管理思想和模式的改变 学校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新型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发挥和自我塑造,实行第二专业技能辅 修 制度 ;逐步降 低 管理重心 ,把“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