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水平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不仅是人均消费粮食的基础,同时也是肉类生产的基础,以及其他工商业活动和一切消费品生产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一切都谈不上。粮食也是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古代中国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主要人口构成也都是农民,以历代粮食人均占有量来估计历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相对合理的标准。 秦朝以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史载战国时国家征战,兵力动辄十万,多至近百万,其后勤供给规模之大,就是依靠繁荣的农业生产支撑的。到了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四百年间,继承和发展此前农业生产方面的成就和知识,藉“大一统”之便,大规模地在中原地区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并渐及南方和边区,使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基本都上了一个台阶。而汜胜之发明的区田法更创出了高产奇迹,“上农区,亩得粟百石,中农区收粟得五十一石,下农区秋收粟得二十八石”。这当然是在中原发达地区的水平,至于落后地区,两汉徇吏传也多有记载其改易风俗,技术进步之史实。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五胡乱华,战乱频繁。人民颠沛流离,大量农田被毁损、退耕还牧或粗放经营,相应地农业生产水平进步较少甚或还有倒退。 隋唐时国家再度统一,重视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普及农业生产技术。北方的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而南方则进一步提高。唐贞观十三年(6 3 5 年)“诏于洛、相、幽、徐、齐、并、秦、蒲州又置常平仓,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于令。”由此可见北方地区农产的丰饶。但安史之乱后北方再次板荡,“河南、河北、河东以降,甲兵常积”,农业生产遭极大破坏。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生产进一步发展,终至超过北方。 到了宋代,政府吸取唐代军阀割据,武人专权的教训,面对四境强邻,采取守势,转而一心发展国内经济。北宋维持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安定,这期间,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大步的发展。在华南出现了一年两熟的生产,以及多种作物的轮作,朝廷还特地从占城引进高产水稻。宋代农业另一个优越之处在于宋代的畜力比近代农业还要充足。研究 2 0 世纪中国农业的学者认为畜力不足是清末及 2 0 世纪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宋代的史料表明得到耕牛比较容易,特别在华南。总体而言,宋代的经济成就相当的瞩目。 明朝建立之初,承蒙元之弊,国家残破不堪。明初政府为了恢复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明朝初年的大规模恢复生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洪武朝把华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