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进展历程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典型特点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进行信贷指标的分配。当时,金融是附属于计划和财政的,其市场机制性质被排除,货币是消极货币,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它只是作为计划和财政的出纳或口袋,其资金来源主要靠汁划分配,资金运用主要是向企业发放短期贷款。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国有银行对信贷的计划和分配,实际上是一个同一体。在这种体制下,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综合信贷政策,央行的政策意图不经过任何独立于政策制定者之外的中介机构而完全直接展开。1953年,我国银行体系建立起统存统贷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从组织结构看,整个银行机构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信用货币的供给总是通过贷款的发放这个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具体表现为贷款现金与存款贷款现金与存款的一个循环。从货币控制上讲,货币供给的扩张和收缩基本上由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决定,并且由于各级地方银行机构没有派生存款的能力,而只是在上级银行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发放贷款,所以,总行层层分解下达的贷款计划指标实际上制约着货币供给的贷款扩张和收缩。人民银行只要是控制了贷款数量,也就控制了现金与存款总量。1978 年以后,随着我国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和软预算约束,使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贷款效率缺乏弹性。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主要是贷款额度的控制。1980 年引入了差额控制的货币调控中间目标。1993 年由于我国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直接控制受到极大削弱,导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由直接控制逐步转向间接控制。1993 年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一起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94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则宣布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作为检测指标,按季向社会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以此来分析金融货币形势。1996 年正式明确地将货币供应量 M1 和 M2 作为中介目标。1998 年随着人民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银行正式放弃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得以最终确立。 二、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争论 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理论界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理论和各国的实践运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