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在中国内地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和敏感问题,那就是德育概念的外延如何界定。一些人采纳广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等,而另一些人采纳狭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其中一个不能否定的命题是: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德育,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甚至是全部教育的根本。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这一根本的取向。其结果是:在理论上产生了许多误区,忽略了面对青少年学生的学校德育与针对党员、干部和国家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特点:在实践中则产生了学校德育目标“假、大、空”,学校德育方式成人化,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效长期低迷等许多问题。 德育概念泛化的实质是政治化。因此,对于德育概念界定的广义和狭义的争论,实质上是一个如何看待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地位和关系的问题。直到今日,许多人不敢理直气壮地肯定学校德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其实是害怕一个并不存在的“风险”:被人扣上否定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及其重要性的帽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是在思想方法上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换问题长期以来未能澄清。本文拟以历史、比较和问题的角度讨论这一命题。 比较的角度: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共识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进展儿童的向善为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更是更明确指出:“教育的唯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日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几乎无限地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