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金融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探析 摘要: 在现行相关会计准则并不完善的大环境下,金融资产证券化交易模式的不断创新、业务种类的日益复杂化等逐渐提高了发起人金融资产证券化终止确认的会计处理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梳理、探讨了目前实务界的几种主流确认方式,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我国发起人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现状进行了深化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 风险酬劳转移测试模型金融资产终止确认发起人 一、引言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资产终止确认问题因此成为实务界与理论界的争议内容之一,截至现在,两者对该问题的争辩仍然没有停歇,当然也未达成一致的观点。理论上对于发起人而言,参加资产证券化业务是通过其资产流动性的提高来实现优化自身资本结构的目的。其中流动资产的提高是一个涉及运用“真实销售”、“融资担保”两种会计方式转移金融资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起人在实现“真实销售”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终止确认,并以收到的对价为依据对相应的收益进行确认;在“融资担保”作为交易的实质时,该资产不会被发起人确认,仍然存在于其报表之中,通常被视为一项负债进行确认。但是在实际业务中,发起人为达到增强证券吸引力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将劣后级证券的购入作为手段为其信用进行增级。在这项交易中,其设计本质为小部分金融资产得以被发起人保留。此时则会相应地产生一个会计问题:应该通过“部分”还是“整体”的方式对该金融资产进行确认?若采纳前者则会面临该金融资产是否可被分割、确认标准以及确认依据等新问题;假如运用后者则与实际业务的经济实质相悖。为解决这些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本文将发起人金融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会计处理作为讨论方向,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务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实务的法律规范化进展之路给予正确的引导。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现行发起人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方法及其缺陷 根据具体概念及分割性、第一推断标准以及相应模型的不同,本文将我国主流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方法归结为金融合成法、后续涉入法以及风险酬劳分析法三大类。同时本文参考并借鉴了国外相关的会计准则,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一致性与资产负债观,在遵循决策有用观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思路。详见表 1。(一)风险酬劳分析法。(1)相关概念。风险酬劳分析法最初是由 iAsc/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