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价飞涨的思考(图)国家统计局2008年4月16日公布了最新统计数据,今年3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上涨8.3%。同一天,中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中-共政府认为中国目前在CPI涨幅达到8.3%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还不算是真正出现通货膨胀的状态。物价飞涨--是“结构性上涨”,还是通货膨胀?CPI,实际是英文词语ConsumerPriceIndex的缩写,直译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它是各个国家用来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比如衣食住行这些商品的物价及劳务价格的状况。它是一种衡量老百姓的钱多顶用的一种概念。你比如说,如果说CPI增长5%的时候,就意味着去年你用100块钱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今年你可能要花105块钱才能买到。CPI是通货膨胀的描述指标之一,它相对通货膨胀有些滞后。但是因为它是跟老百姓生活最息息相关,所以很多国家把它做为最重要的通货膨胀的指标在使用。一般国际标准认为,如果CPI达到3%,这个国家就已经进入了通货膨胀的状态;如果达到5%以上,那么就已经进入了严重通货膨胀的状态。中共一再强调这一次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物价上涨”,而不是通货膨胀。它所谓的原因是目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类和资源类的价格上涨,而不是物价全面上涨。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8大类的商品当中,5类商品价格在上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0.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类在下降(衣着同比下降1.3%;交通通讯同比下降了1.7%;文化娱乐同比下降0.5%),所以它说并没有出现全面性物价上涨的情况,故不叫做通货膨胀。5类已经上涨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很大,其中最-大的一类是食品。中-共在计算CPI时食品是按照34%的权重来计算的。但是,就是按照中共虚报的全国平均工资,按照目前的食品价格,一个双收入的三口之家,一个月的食品消费超过其收入的34%。而对于大多数收入较低的老百姓,吃在他的生活中可能会占整个收入的50%甚至更多。食物涨价23%,对于这样的老百姓来说,对其整个生活的影响就相当惊人了。在CPI计算中有3类按中-共的统计结果没有上涨。哪3类呢?第一个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它下降了多少呢?只下降了1.7%,是食物上涨幅度的十几分之一。而这交通和通讯类中间还有子条目,单独看这些子项目,其中大多数子项都是涨价的。而把整个交通和通讯类变成下降的子项是其中的通讯工具价格的大幅度降价。但是请注意,通讯工具,比如说手机等电子科技产品的价格下降与通货膨胀与否没有任何关系,它是科技迅速更新等因素造成整个的通讯工具下降。也就是说,这是技术原因,而不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另外,还有一个下降的类别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多少呢?下降了0.5%。这样微弱的下降幅度在统计概念中到底有没有统计意义还很难说。因为统计是随机量的一个描述,有一个叫做误差范围的概念,这个类别只下降了0.5%,而如果误差范围是0.7%的话,那事实上,这个类别是不是真的下降了还很难说哪。还有一个下降的类别是衣服类,说是下降了1.3%。可是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中国的衣服价格折算成美元比美国人的衣服还贵。这个1.3%的下降也不知道对中国的老百姓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也就是说,中国上涨的价格都是实实在在的,让老百姓触目惊心的上涨。而中共这所谓的价格下降的3类,不但其下降幅度微乎其微,而且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类别还是拜全球科技进步之赐。尽管如此,也不妨碍中-共堂而皇之的说:“我们没有全面的物价上涨”,所以“我们没有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原因何在?那么中国目前的物价飞涨到底是不是因为中国经济通货膨胀造成的呢?也就是,中国到底有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呢?首先,我们先简单谈谈通货膨胀到底是什么。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通货膨胀”顾名思义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而“通货膨胀”的最显著后果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中国目前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也就是“流动性过剩”,这是从中共政府到民'间都普遍承认的事实。中-共过去十几年来一直施行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以便扩大...